2025年7月18日,“家在上海·一起幸福”研学实践活动“分享荟”在上海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这事可不光是孩子们聚一起热闹热闹,听说里头有600多个来自新疆、西藏、青海、云南、湖北和上海本地的青少年,搞了场跨越山海的交流,挺让人好奇具体都折腾了些啥东西。
这个“分享荟”,听名字就不像随便开个会那么简单,它是上海和对口地区青少年研学成果的集中展示,就是把大家这段时间学的、玩的、感受到的东西拿出来晾晾。而且,这东西还是个新开始,说是要把各族青少年的交流往深了整、往实了做,不能老停留在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得来点真格的!要我说,现在的娃娃们就该多出来见见世面,老闷在一个地方哪行,对
那为啥偏偏选在上海搞这个?上海这地方可不一般,是党的诞生地,有很多红色旧址,比如中共一大、二大那些纪念馆。把活动放这儿,估计也是想让孩子们在开会交流的时候,顺带感受下革命历史,从小就得有这方面的熏陶,不然以后长大了咋爱国,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次来的娃娃们可不少,加起来有六百多个,具体数字可能多几个少几个也不一定,但大体上就是这么些人。这些孩子来自新疆、西藏、青海、云南、湖北,再加上上海本地的,差不多六个地方的娃凑一块儿了。新疆的娃可能带来了葡萄干的甜,西藏的娃娃说不定带着雪山的纯净,每个地方的孩子肯定都有自己的特色,聚在一起想想都热闹。
不光这次有六百多人,听说整个2025年,上海和对口支援地区互相来往的青少年批次就有53批,人数都快上万了!乖乖,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说明这事不是临时起意,是长期在搞的。这么多孩子互相走走看看,你到我家做客,我到你家玩耍,一来二去,不就互相熟悉、成朋友了,比隔着屏幕聊天强多了。
聚一起总得干点正事,光瞎玩可不行。他们搞了个叫“夜光杯走进喀什校园”的活动,听《夜光杯》的主编刘芳讲了里面的故事,说是用文化滋润新疆喀什的孩子们。还有个主题叫“爱我中华山河美”,听着就挺有文化气息的,估计是想让上海和喀什的孩子们通过这个主题,心里头搭起一座文化的小桥,虽说隔着千山万水,但心能连一块去!
还有个“最美志愿者”王萌萌,在云南支教都十年了,够能坚持的!她讲了个云南姑娘小美的故事,小美从大山里走出来,到了上海,最后还在上海扎根圆了自己的梦。这种故事听着就带劲,能给在场的娃娃们当个榜样,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去大城市看看,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多励志
感人的事肯定少不了,那么多孩子聚一起,那么多人帮忙组织。青海果洛州有个12岁的小姑娘叫德唐措,她就想要一双新雨靴,这愿望多简单实在。上海长阳实验学校有个叫吴若旸的孩子,知道了这事就帮她把心愿给完成了。你看,一双雨靴事不大,但对于德唐措来说,那可是能让她在下雨天舒舒服服走路的物件,这份情意挺重的。
听说社会上好多爱心人士和单位也参与进来了,帮孩子们实现各种“微心愿”。有的孩子可能想要本书,有的想要个新书包,还有的可能想见见外面的世界。这些看似小的愿望,在大家的帮忙下一个一个都实现了,你说那些孩子们能不高兴吗?脸上肯定笑开了花,心里头暖洋洋的,这辈子说不定都忘不了这一刻。
上海作为东道主,肯定得拿出点自己的特色来。他们弄了三条研学线路,而且都是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的。这三条线路可不简单,把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这些红色地标都串起来了,让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学历史,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和那些伟大的成就,可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老师讲有意思多了,也记得牢!
这不光有红色文化,还把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揉进去了。比如说外滩的那些老旧建筑,苏州河的风情,都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就等于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富矿”,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感悟,慢慢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这些的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悄悄埋在心里头。
用处可大了去了!最直接的就是促进各族青少年“血脉相融、信念相同”。你想,以前可能新疆的孩子没见过西藏的孩子,云南的孩子没跟上海的孩子玩过,这下好了,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参观、一起做游戏,时间长了,可不就跟亲人一样了,想法也能慢慢走到一块儿去,多好!
长远来看,这些娃慢慢长大,以后都是国家的栋梁。从小就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是一家,谁也离不开谁,长大了才能更好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出力气。上海搞的这个“家在上海”民族工作品牌,也通过这些活动更加丰富了,让城市也更有温度了,不再是冷冰冰的高楼大厦,还有这些热乎的人情味儿。你觉得这样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对咱们国家的未来有啥特别的意义不?要我说,多搞点这样的活动准没错!点赞分享啥的就不说了,你们自由发挥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