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导演作品在电影节的表现备受关注,原创性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市山尚三这位在多个国际电影节担任过评委的专业人士,在接受访谈时特别强调年轻导演需重视原创性。
市山尚三透露,在著名国际电影节,尤其是欧洲电影节上,“大家总是希望看到新的声音,新鲜的血液”。以他的选片偏好来说,如果影片与过往商业电影存在雷同元素,便很难被他选中。像7月初公映的耿子涵导演的《小白船》,虽片中有动作等商业元素,但因反映中国90年代社会现实问题,且故事细致展现中国北方人们日常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不同电影节在关注点上有所差异。以东京国际电影节为例,较为关注亚洲电影。市山尚三指出电影节选片存在一些复杂问题,有些模仿之作可能未被评委察觉;反映特定国家重要话题的影片,若评审团缺乏来自该国的评委,也可能会忽视其重要性。同时,评委会成员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很难提前对影片做出准确预判。
对于年轻导演来说,视听语言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方面,一旦视听语言存在问题,未来改进的空间相对小很多。不过,影片没获奖也不必气馁,或许下一部便能获得评委认可。例如他回溯自己担任制片人之一的《凶暴的男人》,拍摄之初只想着当成商业片在日本上映,未考虑电影节等。后续影片在海外电影节的表现,竟比商业发行更为出色。
谈到制片人工作,一方面要合理制定影片参加电影节的相关策略,另一方面与导演、投资方充分沟通并妥善处理影片预算也是重点。在预算方面,或许即使是经验丰富如市山尚三,也有不擅长处理细节的时候,这种他通常会寻求专精于此的朋友帮忙。这里点醒了一点:高影片质量与预算多少并非成正比。只要质量足够上佳,小制作影片同样有望进入主竞赛单元,少预算说不定也是投资方促使导演用心打磨好作品的一种“别样驱动”。
如今在资金支持上,可能日本年轻导演在拍摄阶段预算少,易导致后期制作会产生诸多问题。但他建议,从海外获取后期制作支持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年轻导演走原创路,把提高影片质量与视听语言表达作为主要发力点,就能有更大概率让自身创作获得电影节等平台与观众的多方认可。那么您认为对于年轻导演,原创性和商业元素该如何权衡搭配才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