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高温下4小时翻遍8吨垃圾找到儿童手表”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7月6 日,广东游客卢女士称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中,经手表定位发现手表可能在大同南站且已被当作垃圾处理。卢女士拨打市政服务热线后,大同市相关单位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奋战4小时,翻找了8吨垃圾,最终成功寻得手表。
这一事件经山西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焦点。当地将其作为“呼应老百姓需求”的正面典型案例进行充分宣扬,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可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网友认为一块儿童手表并不值得耗费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寻找。高温下4小时翻找8吨垃圾,让环卫工承担这样的任务,对辛勤工作的一线环卫工人来说并不体恤。
大家首先探讨的是这件事的成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这一次,原本不在工作范畴内的垃圾翻找行动究竟由谁承担成本成了疑问。环卫公司需投入多少额外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不得而知。倘若这次寻找是开了先河,后续必然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更多类似事件该如何处理都是挑战。
涉及工人权益方面的事项同样备受关注。其实这对手表失主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比如,环卫公司暂时不处理这批垃圾,让游客自行前来寻找;再或者由游客支付费用请人来寻找,这些方式或许更合情理。毕竟这对环卫工人而言是额外的工作任务,媒体也并未披露环卫公司或下达寻找指令的有关部门是否向环卫工支付了额外工资。当事人向两位环卫工发红包感谢,却也遭到婉拒,人们不免猜测这是环卫工独立的决定,还是有关部门的授意。从工人权益来说,有关部门应该向工人支付相关报酬,同时,工人也拥有是否接受当事人答谢的自主权利。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称:“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大众由此对这句话开始多方面的斟酌。此承诺若想成立,是否该有约束条件?副局长并未亲身参与到翻找工作中,完成此项任务者是基层的环卫工。要是副局长自己冒着高温辛苦4小时工作,那必然称得上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
这一寻找手表的事件看似简单,却引申出一系列关乎成本、劳动权益与服务原则的问题,很值得深思。大家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平衡各方权益和需求?希望大家多多评论,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