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刚至,高温便来势汹汹,打破纪录。山东、江苏、安徽等多地的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其日最高气温都打破了当地七月的最高纪录,辽宁部分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更是超过40℃。不仅如此,以济南为例,近几天日最低气温达29℃,如此酷热,即使夜间最凉爽时也有近30℃,完全没了夜晚应有的丝丝凉意。
据分析,今年北方高温高湿天气早来,是因副热带高压提前北移,而且在未来预计也可能出现副热带高压异常等情况。从较长时间跨度看,夏天更热似乎已成不可抵挡之势,热到破纪录、高温天气提前、夏天变长越来越频繁。这种种迹象,已让如今极端高温正在逐渐改变大众对夏天的认知。
极端高温频发下应对和保障也亟待更新。过去沿海和北方一些城市,很多人觉得夏天哪怕热点忍一忍就过了,毕竟以前空调使用情形较少,但现在形势逼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相关问题。就像上周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中提及合理制定户外作业安排,且尤其强调要重点关注户外工作者、老人等人群。
原来的高温预警通常只依据高温来设定各种颜色标识,但专家认为很有必要将湿度因素纳入。在现实中,湿度对人体体感温度的影响甚大。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王凡介绍了能反映人体热环境状况的指标,与热应激关联性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通过一个公式说明了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巨大影响,环境温度32℃、相对湿度50%时,人体感觉温度达36℃;若湿度到90%,人体感受是50℃,酷热非常。因此在高温预警中加入湿度条件确有必要。
全球变暖情况也相当严峻。世界气象组织今年3月《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4年超过2023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水平高约1.55℃,首次超过1.5℃温升红线。欧洲也不乐观,有专家警告到2050年,大约一半欧洲人夏季或面临高度或极高热应激风险。
面对高温“进攻”,大家也进行了探索。在济南和青岛试点以冷水机组为核心的集中供冷,相比空调能节能两倍的它,更高效更绿色,正在摸索为城市降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大家想想,当下情况高温天气不断加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是不是该一起重视、尽早采取对策应对,不妨留言分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