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正推动着农林学科知识体系迎来大规模更新与重构。这一变革对于农林学科的发展既带来新机遇,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农林学科侧重于生物学、生态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农林学科融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多学科知识,让计算机科学等与传统农林学科深度融合。此背景下,农林学科需培养出既懂农林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各农林高校已对此展开行动,不断优化“人工智能 +”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教材,搭建实践基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例如,某农林高校未来技术学院采用“创新研究群体 + 专业系”模式培育高端人才,为智能育种、精准种植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校不仅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点,还布局“四新专业”,构建起“人工智能 + 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为导向,设置多个严家显实验班和特色培养班,加强多元化人才的培育。
不过,在这变革进程里,人才培养过程存在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师资匮乏,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推进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另外,除了人才培养,农林学科在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也在借助人工智能加速转变。例如学校建设了数字农林大数据研究所、智慧农林重点实验室等引导性平台,聚焦农林信息智能感知、大数据与智能分析、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能农林系统集成等核心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农林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现代农林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力图成为农林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高地。
农林人工智能若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要明确“问题在哪、技术为何而生”的相关问题。传统农业依据经验,人工智能依靠数据和模型,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需谨慎明确方向。未来农林学科在深入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相信只要多方合力、不断创新,农林学科定会迎来新的辉煌发展时期。
问题来了,你认为农林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欢迎点赞、分享本文,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