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上海的VR展览热潮涌动,而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联合上海戏剧学院、vivo推出的全球首个沉浸声VR体验《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格外夺目。该体验将于7月18日至8月31日期间展开,将上海音乐厅这一有着95年历史的音乐殿堂的声音魅力推向了新高度。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铁钟指出,对声音的极致打磨是上海音乐厅这个专业音乐场馆的独特优势。此次运用的全球首创的“VR + 沉浸声”深度融合技术,采用14路水平环绕声道与8路顶部声道组合布局。它突破了传统音频“平面化”局限,构建出有真实空间层次的声场。比如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的《乐鸣东方》,在体验者佩戴设备进入“乐∞空间”后,不再是简单线性播放,而是能化作可“触摸”的声音场景。
在300平米超大空间里,南京百音声学的实时音源定位系统发挥作用,让每段旋律都有精准“空间坐标”。体验者会化身“特派记者”,跟随意大利青年Alex的脚步,穿梭于1930年的南京大戏院(上海音乐厅前身)和当代场景之间。这一创意,让这座文保建筑从以往的“静态观赏”变成了“可参与的记忆容器”。
1929年南京大戏院诞生,它因放映百老汇有声电影成为上海滩最早引入同步声效的剧场之一。如今引入VR技术,正是对“技术赋能音乐”传统的继承。方靓表示,3000多平方米的文保建筑难以承载更多元呈现,而VR打造的“乐∞空间”,让老建筑既保留历史肌理,又能在数字世界里拓展空间。
2025年暑期,上海音乐厅还同步开启了三大驻场项目,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除了上述VR体验外,7月17日 - 31日,音乐厅主厅舞台迎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第六轮演出;B2音乐立方的沉浸式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已于7月5日开启第三轮驻场演出。三大项目形成文旅流量矩阵,覆盖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偏好群体。
上海音乐厅从单一“音乐会空间”升级为多元“无边界文化综合体”,方靓说这不仅是内容革新,更是空间多维开放。体验者在VR中走进1930年的南京大戏院,激活的既是海派文化融合的历史现场,也为文旅产业破圈带来无限可能。你是否也对这样充满科技与文化魅力的体验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