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120呼叫量出现明显暴增,同时上海发布高温雷电双黄预警,呈现出高温天气与急救需求增加并行的情况。
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统计,近三周全市急救系统各类业务数据增势显著。其中,120电话呼入量达到15.80万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15%。救护车出车量也高达7.08万车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达到了10.26%。而患者所患疾病种类主要集中在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这几类。另外,自6月17日本年度首个高温天气以来,已发生中暑患者急救60余例,与去年同期情况大致相同。
与此同时,上海遭遇到了高温挑战。近期双黄预警发布,大范围高温来袭,有冲击38℃高温的趋势。当前,上海大部分地区早间最低气温在26 - 28℃之间,预计最高气温可达35℃,且湿度较大,人们体感极为不舒适。升温快让大气积聚了不稳定能量,再加上处在高空冷涡底部,这种上冷下暖的结构极易促使对流产生,所以午后部分地方容易出现短时阵雨或雷雨。气象部门提醒大众要留意最新预报信息,以便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从最近天气形势来看,周二到周三天气变化不大,以多云为主维持高温天气。预估周三最高气温可达38℃,午后仍存在热雷雨的可能性。到了周四,上海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影响,高温持续且降水比周初更突出一些。周五开始上海多阵雨天气,但周后期由于副热带高压断裂成两部分,同时海上又有新热带系统活动,导致天气情况变数较多,气象预报也会随之做调整更新。
再放眼全国,7月14日 - 16日高温增多、增强,近两天高温将达鼎盛,高温势力范围从华北延伸至华南,部分地区如河南等地还可能打破同期最高温纪录,全国防暑不能松懈。而南方降雨减小,北方东北、华北等地则多阵雨或雷雨。
按照传统来说,7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三伏天。初伏和末伏通常固定为10天,中伏时间却不固定,可多变于10天或20天之间。自2015 - 2024年我国已经连续10年三伏天长达40天,不过今年伏期为30 天,将结束持续十年“加长版”三伏天模式。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三伏天时间长短依据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确定,和气象学规律并非直接关联。比如在2023年,上海三伏天40天但高温少、雨水多,全年高温日为11个,而在2022年同样40天三伏天里高温日多达33个。
综合各种情况,在高温持续影响下,人们一定要依据天气变化妥善做好自身防护与防暑降温措施,尽可能降低突发疾病发生的风险,密切关注天气与急救相关信息。大家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有没有什么防暑的好办法?把你的小窍门分享一下,给更多人一些实用的建议~同时如果觉得本文内容不错,就请点赞和分享给周边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