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传出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渭南市考古队员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时,有了惊人大发现——一件直径达41厘米的史前精美红陶宽沿彩陶盆亮相。本次发现对渭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意义非凡,带来了新的实物依据。
此次发现的彩陶盆位于渭南市,其外观精美,表面被细致磨光。沿部以颜料精心彩绘出4组双弧线,工艺精湛。从数据来看,盆口径为41厘米,沿宽5厘米,残高10厘米,底部因岁月侵蚀而残缺。依据考古人员的深入分析,发现该彩陶盆的所在地是一处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晚期遗址。这处遗址占地面积广,东西和南北长约均为100米,且西侧与村庄有所重叠,地面上能采集到一些散落的陶片,考古队员还在断崖边缘发现了4个清晰的灰坑。
要了解这个彩陶盆的意义,就不得不提及庙底沟文化,它处于仰韶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彩陶,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极具特色,承载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富平县发现的这处遗迹和彩陶盆,恰好为揭开古代社会的生活画面和社会发展情况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过去虽对该时期文化有所研究,但很多都是基于零星线索的推测和想象。如今,彩陶盆有了明确的实物例证,为学者们勾勒当时人类生活场景供给了不可多得的资料。通过它,我们能更直观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状态,探索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陕西省“四普”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员也取得了斐然的成果。经过长达1年的深入工作,他们在渭南各县(市、区)成功发掘出超过100处旧石器遗址。这些新发现填补了不少地方在旧石器时代遗存研究方面的空白。它们主要分布在渭北石川河流域的富平县、北洛河流域的蒲城县、澄城县和白水县、黄河干流右岸的韩城市,以及秦岭北麓的潼关、华阴、华县、临渭等县(市、区) ,几乎涵盖了渭南大部分地区。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在旧石器时期可能普遍存在人类活动,人类聚居历史或早于我们的认知。一系列的丰硕发现将激励考古工作者继续深入这片古老土地,开展更多科学考察与研究。或许在未来几年内,更多史前文明的遗址和文物等待人们揭晓。新事物往往能不断刷新大众认知,这些发现说不定影响我们对该区域古代人类活动起源与文明发展脉络的理解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