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曲剧院耗时两年多精心打造的首部驻演剧昆曲《游园·惊梦》,于近日在上海与观众见面。这版《游园·惊梦》脱胎于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以独特的宫廷美学重构“游园惊梦”经典段落,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观剧体验。
这部剧有着浓厚的宫廷文化韵味,主打一种宫廷美学,与以往诸多版本有极大的区别。北方昆曲剧院创作团队扎根于《升平署扮相图》《宫廷演剧穿戴提纲》等宫廷文献邀请故宫专业专家一同参与创作,让古典与宫廷文化深度融合。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仿佛“穿越”回了明清宫廷的戏台前,欣赏着宫廷风的服饰、精致当代的舞美设计以及笙箫钟磬的传统宫廷雅乐。可以说,宫廷文化已经渗入到歌舞、服饰等各个方面,共同呈现出了《牡丹亭》的独特魅力。
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花神”段落,有许多全新亮点。其中融入了1950年代北方昆曲剧院录制的最全的花神群唱版本《大堆花》这个版本属于昆曲“同场曲”,这是一次传统多人合唱曲牌形式的舞台重现。此外。戏中十二花神手持的“宝石花”法器还将非遗工艺融入,形成跨界碰撞。当12位演员轻挥法器,那如摇曳真花般的“宝石花”与《大堆花》群唱构成“花开富贵”的绝美景观带来一场传统珠宝非遗工艺和戏曲艺术的创新结合。
除舞美、音乐,主创团队对唱腔也有新突破。在常规曲目之外,唱腔设计大量加入宫廷乐器笙箫钟磬强化庄重氛围,可以说整体在保存传统昆曲特色基础上,拓展了更多音乐表现方式,给大家呈现一个有宫廷仪式感、更高规格的《牡丹亭》和最正宗的昆曲文化。
该剧主演邵天帅曾多次将古典与现代审美结合。这次也不例外,戏中 “拾画叫画”“幽媾”等经典段落有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演绎,使梦境、现实和人鬼虚实得以交织。 有专业人士称赞,邵天帅的创新演绎在传承中为这出四百年经典著作赋予了更多现代审美,满足当下观众对国潮中式传统审美的追求。
剧组十分关注观剧体验与文创结合对戏剧推广起到的重要性。在剧目驻场演出地上海宛平剧院,演出前,剧院设置了沉浸式“昆曲美学空间”,观众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杜丽娘真丝手绣的戏服。演出结束后,还有长达20分钟的主演签唱会等活动。从观剧空间营造到周边体验、交流分享的流程来看,这背后有剧院更深的打造在地、打造品牌的考量。在剧目创排之外,对城市戏剧空间做沉浸式开发和培养,对艺术和商业结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北方昆曲剧院的“新经典美学”已经在路上。大家有看剧习惯、对国潮感兴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并点赞、分享,深入感受文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