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学出版界普遍弥漫着担忧和焦虑的情绪,“图书市场已入暗夜”“前所未有的困境”等言论不绝于耳。即便没有具体数据支持,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切实感受到,购买文学书籍的人日益减少。
这一现象与人们整体的消费变化紧密相关。文学图书并非生活必需品,很多人都觉得它“可买可不买”。相比读书,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无需花钱的短视频娱乐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倾向于追求即时的快乐,而读书这种需要静下心来的方式便被舍弃。
然而,公众对读书的价值和文学的意义是一直肯定的。不久前,爱读书的农民大哥刘诗利现身作家新书分享会,感动了无数网友。但有人认为这只是个例,也有人讽刺赞扬刘诗利的网友平时不读书。不过,刘诗利在《人民日报》文章里那句“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却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即时快乐后往往会感到空虚与失落。大家都知道,若整天刷短视频,生活并不会真正变得有趣。人不同于动物,无法仅满足于感官欢愉,空闲时总会思考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实,读书既能获取信息,又能放松身心、心情愉悦。
可惜,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很多人都舍弃了读书,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短视频或其他能迅速带来快乐感的娱乐方式上。但获得感官满足后,往往又体会到更多的无奈和失落。因为这样的娱乐并未解决心灵上、精神上的实际问题。人非动物,仅靠感官欲望的填满,无法持久满足。所以,当大众从各种即时娱乐中脱离出来,就会探索存在的意义,寻找生活的价值,而不会浑浑噩噩过日子。
当前文学图书销量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有多少图书值得人们认真阅读。此前的文学圈“鉴抄风波”也提醒大家,文学作品只有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检验,才能立足市场。像刘诗利一样,大家都想变得更好,而能展现丰沛人生的好书才能满足这种真诚的需求。毕竟,书是世界宝贵的财富,是总结诸多优秀思想的源泉,从中我们能获取智慧。
既然人总会从这种肤浅娱乐中脱离,意识到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并且付诸于行动,那么图书市场重回光明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市场的冷热只是一种表象,优质的作品和深沉的内涵,足以跨越时代,征服人心。市场总有黯淡和光彩之时,最重要的是书本身。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鼓励大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大家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