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不断翻涌的时代,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备受瞩目。 7月12日,于上海举办的科普大讲坛第226期活动上,有关脑机接口的探讨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活动现场挤满了对这一新兴事物抱有好奇之心的沪上听众,即便外面雨势滂沱,也未能阻挡他们前来听讲的热情。当天担任科普讲座主讲人的,是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他以《脑机接口:从梦想到现实》为主题,为大家铺展开脑机接口领域的画卷。
讲座过程中,一名小听众充满童真与好奇的提问引得众人欢笑。其提问若作业写得慢,使用脑机接口设备后能否提升速度,这看似天真的问题实则道出众多人对于脑机接口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想象。活动结束后,主讲人王守岩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留下来耐心解答大家关于脑机接口的种种疑惑。 “有没有可能通过脑机接口来实现人与动物的交流?希望脑机能帮助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恢复正常。” 在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表达出对脑机接口技术未来应用充满期待。
据王守岩介绍,脑机接口起点是大脑,目前它主要应用场景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以神经康复为例,研究人员正积极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助力截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重建。在该过程中借助脑机接口设备采集患者大脑神经信号,经过算法分析处理后转化为可控制肢体运动指令,有望让患者重新独立完成一些基本动作,极大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让听众对脑机接口有更深入了解,王守岩也阐述脑机接口基本概念和神经信号采集方式。目前主要有有创电极、微创电极和无创电极三种方式。有创电极一般需外科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采集信号精度高,但手术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微创电极会把电极放置在颅骨和大脑之间,相对有创电极它安全性有所提高,同样能采集到质量较高神经信号;无创电极一般指将电极放置在头皮表面,操作简单无创,信号采集准确性、特异性较差一些。
关于脑机接口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王守岩认为其正处在从“读脑”到最终“脑智融合”漫长演进过程中。现阶段研究主要偏重“读脑”,也就是对大脑运动、言语、记忆与意识进行解码,再根据这些解析结果实现“写脑”即完成脑部神经功能调控与重建。随着技术进步与研究深入,将会朝着“读写交互”也就是对大脑直接编程方向发展,这涉及到实现大脑和外部设备间双向、实时、无缝信息交互等。最后,达成“脑智融合”终极目标,当人脑智力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一起会带来怎样影响,整个世界或许将会被彻底改变。
上海科普大讲坛这一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科普活动,就像一座连接科学与大众桥梁在此活动中脑机接口这一专业前沿领域科研进度和成果走进大众视野相信通过持续传播与科普,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理解并参与到脑机接口探索之旅中见证该技术不断突破带领我们走向更为智能化、美妙未来大家怎么去看待脑机接口发展前景?快来发表评论,并记得点赞和分享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