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澎湃新闻走进海沧,探寻那些扎根本地的议事机制。这些议事机制如同星星之火,点亮了社区治理、乡村发展的新图景。
一农社区举办油菜花节时,迎来大批游客,可也因此冒出停车难题。居委会借助“下陈夜话”,把居委会、居民、企业三方聚到一块儿商量对策。一农社区党委书记姚聪明说,游客增多虽好,但他们没想到短期内来这么多人,停车细节准备不足。该社区在乡村振兴等事项上坚持“向村民交底”,让村民能随时反馈意见,这种双向交流让企业经营安心、村民有了收益,未来还将推进“国营厦门市第一农场”品牌授权。
霞阳社区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里牵扯众多利益主体,“居务咨询日”与“圆桌五事”机制派上了大用场,有效化解了矛盾。数公里外,相关人员还在探讨新增垃圾分类点可行性。村民依靠各类议事平台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这些机制搭建起民众沟通桥梁、助力社区良性发展。
新垵村是海沧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务治理压力大,但采用“一村五片区”模式把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空间重构让城市人才、理念与乡村土地、文脉对话,比如开发文创产品、请青年志愿者设计手绘地图。7月3日,就有年轻人在“村口情报站”介绍开发的文创产品,融入闽南旧物与现代业态。
渐美村作为全国文明村,依托“渐美 +”多元治理共同体,年均开展超300场跨群体活动,超600名常住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锦邻夜话”不仅解决问题,还建立起外来人口与本地治理体系链接,帮助打破身份界限,构建“新老居民”协同治理格局。
过坂社区因“李娟”们迎来新活力,她们从城区迁来,和村里合作把闲置建筑改造成休闲小院,像仓库变为共享餐厅。社区的闲适生活吸引着她们,她们的新想法也为社区注入活力,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海沧这些议事机制和社区建设模式极具价值,不仅解决了眼前实际问题,还为社区与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相信这样模式会推广开来、提升更多地区的发展水平,不知道各位读者所在地方有没有类似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