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劳务市场都会迎来一大批特殊的打工者——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他们打着赚取零花钱、积累社会经验在上社会“第一课”的名号,踏入暑期劳务市场。与此同时,企业在暑期旅游旺季对临时性用工十分渴求,零售、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临时性用工需求因此增加,而提供的服务性岗位技能门槛要求不高,正好与这群学生们的工作能力和求职偏好相契合,于是乎暑期工用工市场应运而生。
然而这个市场暗藏诸多危机——某些学生深陷求职陷阱。有的学生被用工方巧立名目收取报名费、保证金等;有的碰上实际报酬、工作时长、工作内容与事先约定“货不对板”的情况;还有的学生甚至遭遇被扣押证件这种事以掣肘离职。其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并且暑期只有一个多月时间,难以与用工方构建长期稳定的关系,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这便让个别用工方有了操作的空间,可以不按规范办事、不签订书面协议,且薪酬发放也含糊不明。
除了遭遇用工方不规范操作外,在现行相关管理机制下,暑期工身份和关系认定较为复杂,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维权渠道。加之一旦在打零工的时候发生意外伤害亦或是造成他人损害,处理的复杂度会进一步提升。由此观之,此现象并不是个别事件,而是应得到系统性解决。暑期打零工在多地皆有,相关权益保障的缺失问题值得有关方面好好思考研究。
那么要怎么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以保障暑期工权益?探索之路仍漫漫。目前各地在现有用工市场框架里,基于本地客观情况进行了积极行动以管理暑期工用工市场。不少地方允许实习生和暑期工参加特定人员工伤保险,这一举措无疑十分有益,为夏日“负重前行”而权益可能受损的打工学生增添了保护屏障。但是仅有工伤保险是不够的,例如如何明确暑期工在法律层面的定义,用工方的权责与奖惩认定制度,建立更加规范有效的暑期工供需对接平台等内容都是各方必须考虑完善的。
要完善暑期工用工市场,保障好暑期工的各项权益,需社会各界多方协调、持续努力与不断实践完善,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暑期打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安心。 你觉得现在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快速有效保障暑期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