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州一位 72 岁的王大爷(化名)遭遇了一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其人体血液中检测出老鼠药成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事情是这样的,王大爷在刷牙时突然发现牙龈出血,一开始他以为只是普通的上火。但随后情况愈发严重,他排尿也出了问题,尿液颜色明显变红。在女儿的坚持下,王大爷来到了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详细询问后,王大爷回忆起自己近一周频繁感觉乏力、劳累。医院血液肿瘤内科主治医师洪叶介绍,结合这些症状,急诊科医生先对王大爷进行了基础的尿常规检查,发现有尿隐血和尿蛋白,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也有异常。随后又加急化验了血常规、凝血等项目,结果显示王大爷的凝血时间有明显延长,初步怀疑是凝血功能障碍。
经多科室会诊后,医院考虑鼠药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大。果不其然,进一步的毒物筛查验证了猜想。王大爷体内被检测出含有溴敌隆等鼠药成分。溴敌隆属于第二代抗凝血类灭鼠药,误服或接触后,毒素会抑制维生素 K 的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典型症状就是有出血倾向。王大爷属于慢性中毒,毒素在体内长期蓄积后,才慢慢显现症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何时中的毒。
其实,在夏季老鼠繁殖旺盛时期,一些农村地区因灭鼠药管理不当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灭鼠药会破坏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各种出血状况,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等,严重的会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而且如今市面上的抗凝血鼠药,特别是第二代,在体内代谢慢、半衰期长,一次接触可能会有好几个月的持续影响。比如王大爷,目前出血症状已在经过维生素 K1 等特效解毒治疗后缓解,病情稳定并出院,但后续仍需服用维生素 K 维持治疗,还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对此,医生洪叶郑重提醒,灭鼠药一定要严格管理。在存放时,最好用独立容器密封,清晰标注“有毒”字样。有孩子的家庭,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投放诱饵时要避开厨房、水源等地方,使用完要及时洗手,防止接触食物时将毒素摄入。
如果误食了老鼠药,出现不明原因出血、乏力这些症状,一定要立刻带着剩余的毒物或者包装去医院,让医生能快速判断毒物类型。千万不要自己胡乱催吐或者吃不明药物,免得造成二次伤害。另外,鼠药中毒的症状可能会延迟出现,所以一旦怀疑接触或误食了鼠药,不管当时有没有不舒服,都要赶紧就医,别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那么各位读者,你们家里有用过灭鼠药吗,或者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