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间隔年,一般是指人们主动从教育、培训或工作中暂停下来,暂且摆脱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在探索里寻觅人生意义。这一模式在两代人之间,既是增进理解的良机,又需在差异中摸索新的相处之道。
从小学到高中,毛新始终依照父母定下的严格时间表生活,鲜有放松玩乐之时。就连和朋友玩耍,他也并非真正享受其中,更似在完成父母布置的“社交任务”。他曾三次休息,期间,感觉“越来越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越来越能看见自身的真实需求”。他还会在察觉父母有困难又不愿明说时,通过反问来确认“你是要请求我的帮助吗”。他认为真正的独立并非逃离父母,而是自我成长让父母放心,和父母形成恰当的距离。
余凡在朋友建议下,把父母当作“老板”,适时“示弱讨好”,偶尔“画大饼”,她觉得与父母同住已让出一部分自主权,所以留学申请的决定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过有人认为将父母当“老板”并非长久之计,父母与子女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专业人士建议年轻人可以和父母面对面沟通间隔年计划。
对于间隔年,年轻人内心会因时代发展有落伍的焦虑,而父母常觉得前途未卜,他们会用过度控制的方式让孩子待在自认为安全的范围。周若娴的父母不仅催促她找工作,还希望她规划婚姻。虽争吵不断,但她觉得间隔年让自己有更多机会陪伴和关心家人。作为独生子女,毕业后打算留国外就业,这一年或许是成年后能与父母长时间相处的唯一时光。
毛新的同龄人有位叫周若娴的女孩,她的父母除了督促她找工作,还期望她对婚姻也有所规划。尽管期间争吵不断,但间隔年让她有更多机会陪伴和照顾家中老人。她身为独生子女在海外计划就业,未来与父母相伴的时间或许屈指可数,此次间隔年成为成年后宝贵的亲子时光。
心理学和亲子关系专家张将星表示,年轻人应对间隔年有清晰规划,要明确为何需要、如何利用以及未来怎样再出发。还要认真倾听父母反对的原因,理解他们的担忧,并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当年轻人在化解日常矛盾时,可先使自己冷静下来,用相应句型把自身情绪分离出来,再和父母交流。
如今,“间隔年”这样的生活方式,于年轻人而言是探寻自我的机会,于亲子关系而言是一次充满挑战的磨合。也许,当年轻人和父母都放下执念,以真心互相理解与支持,便能共同走过这段独特的时光,为彼此的人生增添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