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会议期间着重介绍了该大会的筹备进展情况。会议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其中有记者针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经验的分享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若蒙对此作出了详细解答。
王若蒙提到,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在中国,它已经广泛融入各个行业与人们的生活。不过从全球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参差不齐,各个国家间存在着较大的智能鸿沟。因此此次大会,中国方面想要分享两方面的情况来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坚持把科技创新与应用赋能两件事齐头并重。一方面大力强化智算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推动语料数据资源更好地开发利用,支持模型企业探索前沿技术,就是想让自身的技术基础变得更坚实。2025年以来中国已建了一批国产万卡算力集群,还建设7个国家级的数据标注基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实行“人工智能+”行动。仅2025年就在交通、医疗、制造等领域布置了很多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让这些技术能更好地在各行各业铺开。
就比如说,在交通领域,青岛港运用思维链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提升了港口效率。原来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现在每年依靠技术就能新增7000万吨吞吐量。智能终端这方面情况也很可观,2025年上半年中国AI终端出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42%,预估全年AI手机等终端出货量还会增加20% 。
中国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观念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并分享自己的方案。中国大模型表现出众,这也给全世界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有了机会接触到人工智能的好处。在本次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会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把合作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大家。
众多合作成果里也有很多典型例子,中缅英三语互译系统是中方团队仅耗时7小时开发出来的,在缅方救援的关键72小时里为700多人次的求援提供辅助帮助。之后缅方对这个系统十分重视,将其纳入本国应急语言库。再有,在采矿领域,“愚公”智慧矿山系统由中科院联手企业共同开发。运用这系统让矿车作业效率提高、耗电降低,还能让工作人员数量减半。这一系列成果都将在大会的诸多环节得以展示出来。
看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有成果并努力向世界分享红利,大家难道就不想进一步了解下咱中国在其他领域未来还会给这世界带来啥惊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