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图书零售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一向小众的文学类图书更是举步维艰。澎湃新闻联系文学出版界,深入了解了当下文学图书市场的困境。
据九久读书人创始人、总经理黄育海透露,文学图书市场今年至少下滑了 10%,若这种趋势得不到改变,百分之二三十的出版机构关门都不足为奇。从业近二十年的文学出版人赵文也称,今年上半年文学新书销售“很糟糕”,近两年除余华等极个别顶流作家外,其余文学图书销量几乎腰斩,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新书能加印的品种也变少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被问及今年上半年“卖得好”的文学图书时,出版人们大多认为是 90 后写作者刘楚昕获漓江文学奖虚构奖的《泥潭》。赵文直言,当下图书销量的关键好像不在于书的内容,而在于有无短视频可传播的爆点。
黄育海指出,造成出版机构困境的关键是近一两年整个图书市场的价格秩序被破坏了。三年前九久每年新书品种约 700 种,现在仅 200 种左右。他说,现在出版方常要以书价的 35 折给渠道平台供货,致使新书规模大幅减小,读者可选择空间也大大缩减。从长久来看,当价格体系不合理地降低,最终受害最大的还是读者。
群岛图书出版人彭伦长期从事外国文学引进出版,他观察到外国文学整体销量也呈下降趋势。从读者层面看,他觉得图书市场下滑与人们的整体消费变化相关,图书尤其是文学图书并非生活必需品,对很多人而言是“可买可不买”。加之电商和短视频卖书使售价持续降低,行业生态变差。若图书销售只依赖原有读者群,数量无法增长甚至还会赔钱。
从新书与再版书销售表现来看,编辑出版人韩敬群表示,今年上半年新书市场不尽如人意,“爆款”越来越少,像 2017 年《人民的名义》十天发行 100 万册的盛况不再。而对于再版书,出版社想要在文学市场稳定发展,“家底”尤为关键。以初版于 2021 年的黎紫书的《流俗地》为例,今年上半年加印了 7 万册。作为出版人,能选出好的文本,使其触达更多读者并沉淀延续生命力,便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综上所述在市场下滑、价格秩序被破坏、消费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学出版界正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出版品质与市场销量间的冲突矛盾该如何化解?如果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并记得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