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创产品凭借独特魅力广受青睐,成为很多人心仪的纪念品。然而近日,上海博物馆以“蝠桃瓶”为原型创作的文创产品却引发轩然大波,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激烈讨论。
这次引发争议的文创产品,包括以“蝠桃瓶”为原型制作的文创台灯及发光冰箱贴。有网友在图片中可见,文创台灯置于台面,冰箱贴底部开孔、按钮能够发光。自相关图片通过网友金女士上传到社交平台,引发不少网友关注与评论。金女士在2024年7月于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创店内发现这两件商品。她之前在一款游戏里对蝠桃瓶身世稍有了解,去博物馆本是为打卡本体并买文创产品,却觉得这件商品有些不妥,这才拍成照片发布。
众多网友纷纷表达不满与批评,其中焦点集中于产品发光功能及设计形式,认为会让人联想到原型文物的苦难史。原来,在2002年之前,这件文物——清雍正年间的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已流落美国长达40年,期间一直被当作台灯使用且未加任何保护措施。如今博物馆开发类似文创产品,被指责是“拿民族伤痛开玩笑”和“拿文物伤疤作文创”。在一些网友看来,这和用鸦片纪念林则徐并无本质差别。
该器物全称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通称“蝠桃瓶”“蝠桃纹橄榄瓶”,将蝙蝠与寿桃结合的图案在清朝极为盛行,有 “福寿双全”吉祥寓意,如今馆藏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蝠桃瓶本身大有渊源,最初是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而来。2002年,蝠桃纹橄榄瓶现身香港苏富比赛,并最终由张永珍女士以4150万港币高价竞拍获得,当时其拍卖价格创造清代瓷器新高,可见该器物珍稀与重要。张永珍女士的父亲是民国时有名的文物鉴定收藏家,良好的家庭与专业背景,使她敏锐地感知到这件宝物价值,随即她将该器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此事件引发争议后,9日上午上海博物馆回应表示,已经注意此事并正在进行处理。至于后续处理结果与这两件文创产品最终走向仍是未知数。这事件背后反映诸多问题,既让我们重视文物本身历史价值与民族情感,也提醒各方在文创开发时得平衡商业、艺术和尊重历史间关系。对此,你怎么看待上海博物馆这款引发争议的文创产品开发?不妨在评论区积极留言,并点赞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