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一场非常特别的“无声庭审”在灌云县人民法院仲集人民法庭温情上演。这是一起特殊的聋哑夫妇离婚官司,法庭为保障残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做了诸多暖心安排,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内涵。
女方甲某与男方乙某都是聋哑人,他俩于2021年2月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并迎来了爱情结晶——一个可爱的女儿。可婚后,二人常因生活琐事起争执,矛盾逐渐积累。2023年10月,甲某第一次起诉离婚,但当时被法院驳回。不过,到了2025年5月,她再次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这次再度起诉离婚,情况比第一次要复杂得多。通常来说,第二次起诉离婚往往代表双方之间的矛盾更深、积怨更重。而对于这样的特殊当事人,法庭面临着很大的沟通难题。由于聋哑夫妇双方无法通过语音来交流,书面沟通也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如果通过家属转述又存在主观因素影响表达准确性,导致交流很难达成客观准确。
为了解决沟通这一关键问题、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法庭主动与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对接,并邀请了专业的手语老师担任手语翻译参与庭审。这些老师不仅要为双方传递精确的法律信息,准确转换各方交流的内容,还承担起了给当事人提供心理支持的责任,努力做到让当事人能够进行 “说” 得清楚、“听” 得明白的无障碍诉讼。
在手语翻译的帮助下,庭审能更加有序地推进。整个庭审过程中,法官放缓了节奏,用手语传递给当事人法言法语严肃的表达,也通过老师们的翻译转达出对他们生活不易的理解,以及对他们女儿的关切。接着,法官在庭审里围绕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关键问题展开调解,一步一步地引导双方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经过多轮耐心的沟通和全面协调工作,在情理和法理相结合的“无声交流” 当中,这对夫妇不仅深入理解了各自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也开始理解对方在这段婚姻里面遇到的困境。最后,双方在离婚相关的几大关键问题,也就是离婚、孩子抚养以及探望方式等事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当男方乙某用手语向女方比划 “ 孩子会想念妈妈,等你有空的时候多来看看孩子 ”,那种无声的温情溢于言表。
双方在调解笔录和协议上庄重按下手印的那一刻,这个特殊离婚纠纷在司法温情与手语辅助的双重作用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 “休止符”。当事人离开法庭的时候,脸上的愤懑消失了,迷茫的神情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释然。
您觉得这样的无声庭审模式,对于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妨点赞分享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