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8日消息,食品小作坊在百姓生活和共同富裕进程中有着独特意义,它一头关乎百姓餐桌,一头连接着共富大舞台,石仓泡豆腐产业就是典型例子。
过去年关之时,石仓泡豆腐是松阳当地的年味大餐,家家户户制作售卖,场景热闹。可随着时代发展,问题逐渐显现。原来那13户分散经营的豆腐小作坊,都面临着原料把控不严谨、产能低,并且销售渠道单一的困局;年轻劳动力不断外流,传统手艺甚至有“断代”的风险。如此形势下,若想推动产业发展真是困难重重
对此,松阳县推出以“政府引导 + 集体参与 + 社会资本投资 + 村民入股 + 合作社成员参建”为框架的共富发展模式。特邀国际设计师徐甜甜打造“蔡宅豆腐共富园区”工坊。这可不是一般的工坊,它把手工制作、观光旅游和研学体验功能融为一体,将原本零散各做各的13户豆腐小作坊集合到一起。这样一来,原先“量少难卖、品质不一、相互竞争”的问题就逐步有了解决办法。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为泡豆腐产业的转变出力不少。监管专员进驻工坊,从挑选原材料开始一直到豆腐的油炸工艺各个环节全程把控。他们还引导引入了智能控温炸锅、冷链仓储等现代化生产设备设施。以前靠天看能不能做好豆腐这样的尴尬历史一去不返!就像石仓泡豆腐技艺传承人李晓英说的“起初怕设备改造花钱,没想到有政府补贴,还带队外出学习取经”。改造过后,泡豆腐不但质量有保障了,在市场上更是拓展到长三角地区,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增加
产品保质期短一直是泡豆腐产业的痛点。市场监管部门在此处着手,指导工坊在成品库增设了能够有效稳定温度的冷库设施。如此这般就可以保证产品离开工场后仍然有一阶段时间内品质稳定。不仅能使泡豆腐在本地保存更长时间,还打通了更远距离运输的途径,为泡豆腐“走进千家万户”铺好了路。
由于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泡豆腐附加值提升幅度达到35% ,整条产业链累计增值2000万元人民币!每户产业主年平均增收3万元!真正意义上让“脏乱差”的土作坊摇身一变成干净规范效益好的洁净工厂。此外,配合当地文旅部门,工坊开发一系列独特的游玩体验:游客可以参与“认领黄豆田”活动,或者一起走进 “大豆科普课堂”,品尝“舌尖上豆腐宴”等等。如今,仅一年接待游客数量就超过上万个,里面甚至有来自俄罗斯、日本的研学团!
浙江,食品小作坊数量目前超万家,覆盖如粮食加工品、豆制品等25个物品类别。市场上也出现像“诸暨同山烧”、“义乌红糖”、“奉化千层饼”等知名区域“小吃”。这样看来带动就业这个事情,在浙江确实体现得很具体,这么多零散小作坊就能让数万人获得就业机会在家门口赚钱。未来,浙江市场监管部门会更给力进行监管与推动服务工作。力求让这些地方特色美味走出山门,带给更多人美食享受。话说大家家里那边有没有特别好吃的传统食品?不妨给我们留言讲讲有机会可以点点小星星或者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