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国内资讯 >> 文章内容
抗战时期浙江小村的袖珍大学,竟培养出大批人才?不可思议
来源:韩城新闻网  作者:韩城新闻网   阅读:6 2025-07-07

在“七七事变”88周年之际,一场“我在档案现场 解密档案故事”活动拉开了帷幕。参与者实地走访了位于浙江南部小村里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很难想象,这所曾被戏称的“袖珍大学”,竟培育了不少共和国院士,有着不可小觑之影响力。

烽火芳菲采访__芳野弥生种子

故事回溯到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却不忘在浙江龙泉创办分校,为沦陷区学子开辟升学之路。富绅曾水清(曾玉如)知晓办学一事,毫不犹豫地让出刚建好的曾家大屋,用作办学场所,令人动容!

芳野弥生种子_烽火芳菲采访_

走进曾家大屋中的学生宿舍,如今虽空无一人,但不难想象80年前,室内是多么拥挤,大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彻夜苦读。宿舍大门上一副对联格外显眼,出自中文系教授胡伦清之手。80多年来,这幅对联一直被后人们反复品读,成为师生代代不变守望的精神寄托。

烽火芳菲采访__芳野弥生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曾家大屋中有三尊雕像,分别是三个不同时代分校主任形象:陈训慈、郑晓沧、路季讷。在此不仅培养出无数顶尖学子与人才,这几位主任带领下的教师,在生活艰苦时期,教学时苦中作乐,甚至围炉饮酒赋诗。其中,郑晓沧先生把“坊下”称作“芳野”,大屋所在村庄也便拥有了富有诗意的专属地名。

芳野弥生种子__烽火芳菲采访

当时学习条件堪称艰苦!照明物质紧缺状况下,师生用桐油灯学习生活:微弱摇曳灯光下,教师书写教案至深夜;煤油黑烟常将师生脸部、衣物熏黑,可见当时生存教学环境多么严酷。还有师生饮水,只能取自公共水井,洗衣做饭也完全依靠人工,却未磨灭大家理想和希望!凭借坚韧不拔努力和坚持,莘莘学子们为抗战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直至战争胜利的号角响起。

_芳野弥生种子_烽火芳菲采访

1945年,演出场地申请文件显示,学校为加强宣传力度特意借用场地准备表演话剧。活动意外中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想象当日情形——整个剧场师生群众欢呼雀跃一片欢腾的场面,胜利喜悦洋溢在每一个角落!此时每个人眼中闪烁欣喜自豪泪花,终于盼来了这场伟大胜利!那一天也成为芳野学生乃至无数国人无法忘却记忆!

芳野弥生种子__烽火芳菲采访

在1939 - 1945的七年烽火岁月里,约250位教师任职于分校、近1200位学生留下了求知脚步——他们将这里当成梦想启航之港 、未来腾飞起点飞跃到四海之遥处,而后成推动社会前行发展各行各业建设精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先生就说:“在龙泉分校日子成难忘青春回忆!我们都知道自己责任使命!” 他话语让我们清晰感悟到那段岁月给予一代人成长的深刻印记。

_芳野弥生种子_烽火芳菲采访

不知在你心中,哪一段抗战时期的教育故事让你最为动容?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感受,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传奇故事。

Copyright◎2010 2022 sxhc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陕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韩城市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13 5218708韩城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13-5308567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ICP备案/许可证号: 湘ICP备2024067688号-8 |陕公安网备61058102000107 省网络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029- 63907152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