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盛大开幕,这一堪称中国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赛事,吸引了来自30个省(区、市)的293位文物技能高手齐聚一堂,上演了一场激烈且意义非凡的技艺比拼。
赛场上,老中青三代文物技能人才同场竞技,各展风采。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中,19岁来自天津的张玥尤为引人注目,她是年龄最小且唯一的女性参赛者。虽年纪轻轻,但目标很明确“干完就行” 。而59岁的湖南选手沈建春同样紧锣密鼓忙着比赛。他们相互较量又彼此交流,如此场景也在金属、陶瓷、纸张书画等大赛其他项目中呈现。
许多选手为了这次比赛都做了充分准备。王振之师徒从预赛一个月就开启备赛,每日训练约14个小时。两人通过不断训练将模拟制作效率从原先的28小时缩短至18小时。王振之表示来参赛主要是向老师傅们学习,感受到自己所学有限。还有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年龄最长选手、来自江西的59岁张祝兵 ,13岁入行,46年工龄里他将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10余个徒弟。
在行业专家眼中,也非常关注这次大赛所反映出的人才梯队与培养状况。从业40余年的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智彬认为,合适的文物行业人才队伍应当包含庞大基础力量、坚实中间力量与顶尖的引领人才。他乐见行业年轻人增多,可也希望年轻人能真正做好 “择一事终一生” 的打算。
大赛同样是行业促学、赋能的重要平台。大赛实操比赛总裁判长之一的专家张立方指出,文化遗产保护既需实现遗产价值代际传承,技艺和工匠精神也要传承,而目前不管是师承制延续、学校教学体系革新还是各类培训升级,我国文物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让人才走到幕前也有益于文化传承。
此次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高手技能的展示舞台,更是文物技能人才成长的见证。不同年龄、经历和背景的选手汇聚在这里,他们的比拼、交流和学习,有望推动我国文物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身怀匠心的人才在方寸之间潜心雕琢,续写文明传承。可以说无论对于参赛选手还是文物保护事业,这都是不平凡的时刻 ,你说这场大赛是不是对文物人才的成长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