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驾驶员无证、低空航空器未取得适航证、飞行活动未报批等“黑飞”行为,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这一举措指向目前较为突出的无人机“黑飞”乱象。
“黑飞”是无人机圈的民间表述,它涵盖多种违规飞行行为,像未实名登记、在管制空域内未申请批准飞行、超出限定区域、时间或高度飞行等。中国民航局为规范管理,也上线了UOM平台,也就是中国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飞手可完成实名登记、查询适飞空域和提交飞行申请等操作。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落实政策却存在一些模糊地带。
一些主管领导如某副支队长胡上杰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在演唱会、马拉松等大型活动期间,常能捕捉到无人机违规飞行情况。找到飞手下,部分飞手会称不清楚此地是否为管控空域,也没收到政府公示的禁飞通知。他们有些还表示以前能飞,如今突然说不让飞了,却不知依据是什么。
实际上,当前无人机飞行限制规定存在多部门管理问题。专家李洪涛就提出,多部门管理在客观上使得“黑飞”现象管理混乱。现阶段仍缺乏统一主管部门来统筹公开各类标准,这就易导致飞手对禁飞区的认知不够统一、清晰。
而且,飞手在管制空域申请飞行计划时,还会碰到地区审批节奏差异的问题。譬如飞手李洪涛在成都市中心某广场拍摄时,其无人机系统显示该区域可飞行。然而拍完正要离开时,他却被民警拦截,被告知这是违规行为。此后,他为合法飞行,在UOM平台考取了无人机安全操作合格证,并主动提交飞行计划申请。
随无人机数量增加,审批申请量持续攀升。一位十多年经验的飞手向记者表示,对如何审批,期待未来相关法规能进一步完善。此外,执法部门查处“黑飞”也有困难,毕竟很多“黑飞”临时起意,飞行时间短、任务完成快。像是台州“飞安行”低空安全管理平台能实时对全市无人机异常活动进行侦测追踪,执法行动有所改善,但整体要打击“黑飞”,无论是政策规范、认知清晰还是执法查处都面临很多挑战与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