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传出,有家长称女儿在游泳泡温泉后陷入昏迷,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其竟感染了“食脑虫”,情况危急。那什么是“食脑虫”?它究竟有多可怕?又该如何预防
“食脑虫”并非如字面意思是昆虫或蠕虫类生物 。实际上,它是一类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生物——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这是用肉眼无法发现的微生物。部分阿米巴原虫具有致病性 ,能够感染大脑,引发原发性脑膜炎,还会迅速对脑组织进行破坏,因而被形象地称为“食脑虫”。
这些可致病的阿米巴原虫主要存在于野外自然水体和土壤等环境里,像湖泊、河流、温泉以及水沟等地方,尤其是在温暖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有三种:第一种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若冲进鼻腔,会沿着嗅神经钻进大脑,从而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脑炎,且病情进展极为迅速;第二种是巴拉姆希阿米巴,它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者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人体,病程相对较长;第三种则是棘阿米巴 ,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会攻击大脑。
医疗专家表示,“食脑虫”一旦进入大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其早期症状如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与普通脑膜炎十分相似,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感染。特别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非常“狡猾”,它可通过嗅神经直接抵达大脑,几乎绕过人体免疫“哨卡”,使得免疫系统来不及反应 。并且目前对于相关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患者往往来不及诊断和治疗,导致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研究发现,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虽然暴露发生率很高,但感染发生风险极低,每百万次接触只有2.6例。而且人体自身免疫力可以抵御部分阿米巴原虫的感染,近年来多药联合也已有成功救回病例。
但鉴于“食脑虫”的高危险性,需要极早进行识别并用药。要尽量避免高风险暴露,不要在卫生状况不佳的野外水体中游泳,尤其要防止潜水、跳水,以免鼻腔进水;接触土壤后及时清洁,保证皮肤无伤口暴露;佩戴隐形眼镜时做好消毒,不接触污染水源;游泳场所也要做好消毒工作。另外,提高早期识别意识也很重要,如果在野外游泳玩水后出现持续发烧、头痛等流感样症状,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急速恶化,应当及时就医检查。
面对“食脑虫”,我们是应该重视还是不用过于担忧,大家怎么看?点个赞,分享此文给更多的人,也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