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领域正经历着重大变革,各类文旅“新物种”不断涌现,它们突破传统,以独特方式吸引着年轻一代游客。
2022年,达那也·金华山小冰岛实现了从废弃矿坑到“矿山美好生活综合体”的转变。联合创始人钱莉娜及其团队,与多位国内潮流先锋艺术家共创,通过艺术美学设计,让这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链接。像“冰川废墟下的婚礼”“雾中独舟”等场景,背后蕴含着孤独美学,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成为他们心中的向往之地。这里将非传统文旅资源区域转化为情绪消费场域,本质是创造极致的情绪场景,让游客感到“松弛”和“与时间解绑”。
大连的熊洞街也因独特的文旅“新物种”而备受关注。街道中的巨型机械熊“巨熊北北”极具吸引力。博涛文化为它打造了专门的短视频账号,通过情感链接、活动互动、成长故事等,在线上构建了完整的形象IP。游客林芮宁游玩后表示,巨型机械熊自带网红属性,随手拍都能出片。在魏海滨看来,熊洞街成功源于用技术破界激活城市记忆,让工业遗产变身城市情感符号,并且为IP构建完整“生命叙事”,连接了“巨熊北北”“熊洞街”与“大连人”。
江西“望仙谷”凭借独特的景观成为年轻游客热衷分享的地方。今年2月,一位年轻游客发布春节期间在望仙谷拍摄的视频,提到走着走着突然看到悬崖上的民宿,有那种“跟天上宫阙一样”的震撼感。其能够打造出这样独特的场景,关键在于用独特的创意突破了文旅的边界。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解释,“新物种”既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在“旧物”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再创造而来。从宏观视角来看,当下众多文旅“新物种”的涌现,标志着宏观经济特别是消费经济重大转型的到来,中国正进入消费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不过,打造文旅“新物种”面临诸多挑战,如内容策划、产品设计、运营团队、资金投入、要素支持等方面。而且政策制定者也应思考如何为小微团队乃至个体提供实际支持。
这些文旅“新物种”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形式出现,它们不断创造和革新,重新定义着文旅体验,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文旅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你是否也对这些别具一格的文旅“新物种”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