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驾险”应运而生。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为保障消费者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时的潜在风险,纷纷推出针对性的 “智驾险”产品,以期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不过,这一新兴保险产品目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市场上流行的“智驾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保险产品,其核心更接近车企提供的增值服务或用车权益。当用户使用车企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出现问题或事故时,车企会按相关条款评估,符合条件的承担相应维修或补偿责任。比如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规定用户需先启动车险(交强险与商业险)理赔,且车险赔付优先;赛力斯在智能泊车场景下若事故明确由系统导致,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自身车险,而在智能辅助驾驶场景下则必须先用自身车险理赔,后续再根据权益比对,符合条件可申请相关理赔和补偿。
即便如姚家俊经历的理赔相对顺利,但他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和“智驾险”也多有疑虑。实际上,很多购买了“智驾险”的消费者在出事故使用该险时遇到“责任判定难”问题。想要获得赔付,核心前提是“事故发生时辅助驾驶功能确已开启,且经判定事故主因为系统本身”。
业内专家张翔指出,“智驾险”这些权益不符合保险最基础原则,难以在重大交通事故中起到关键保障作用。专家盘和林认为“智驾险”本质是以车企技术信誉作背书的服务承诺,和“产品责任险”存在本质区别。只有在全自动驾驶(L4/L5级)场景下,系统完全掌控车辆操作,保险责任主体才由“驾驶员”转移至“汽车制造商”,由其为系统的技术缺陷或失效风险负责。
在“智驾险”的责任认定里,数据调取和使用十分关键,不同主体(用户、车企、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如何合法、合规地调取和使用数据至关重要。大家在使用所谓“智驾险”前可得仔细考量一番,你对“智驾险”的数据调取和使用问题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交流,觉得文章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