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间,"采摘蘑菇体验"活动备受追捧,却对大理苍山的生态环境发出了预警信号。昔日备受游客青睐的这项商业活动,如今正对苍山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今年夏季,在大理苍山地区,一项名为“摘菌子体验”的商业活动再次掀起热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加入。通过某社交平台搜索“大理摘菌子”,浏览量已超过250万次。众多云南本地的导游纷纷在论坛上发布招募信息,他们提供上山引导、野生菌知识科普等服务,其中一些服务还包含了接送车辆和午餐供应。游客只需在苍山脚下集合,即可轻松开始为期2至3小时的采摘活动。
众多游客采集菌类主要是为了拍照留念,例如所谓的“爆筐”照片拍摄完毕后,许多菌子被遗弃在路边,导致孢子无法进行传播和繁殖。这一行为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打乱了野生菌的自然繁衍秩序,若持续如此,将对野生菌的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当地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向游客分发钩子和耙子,用以挖掘菌子,这种行为破坏了树林的腐殖层。此外,他们对于被拔除的受保护植物和珍稀植物也置若罔闻。腐殖层是构成山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一旦遭到破坏,将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肥力,进而损害植物的生长环境。
“鹿先生”所参与的户外经营活动,在大理地区,三年前从事采菌体验的团队数量不超过五家,而如今已增至数百,其中良莠不齐。这种活动规模的盲目扩张,不仅对游客的体验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苍山的生态环境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每年的6月15日至11月30日的苍山防火期结束后,常规的采摘活动通常不会遇到严重问题,然而,今年6月当地居民采集到的蘑菇数量却极为稀少。中国菌类协会的会员指出,众多生物的生命依赖于蘑菇,大规模的采集行为可能导致它们陷入生存困境。此外,目前人类所知的菌种仅占真菌总量的不到5%,过度的采摘行为可能会对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真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为确保苍山生态环境的维护,游客需采取观赏性采摘方式,挑选成熟的野生菌个体,并避免进行破坏性的挖掘开采。此外,相关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对领队行为进行规范,广泛传播采菌时的环保知识,指导游客进行科学的采摘活动,以促进旅游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进步,如何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请您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苍山的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