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荒滩,虽干旱少雨,却意外地成为了民众增收的关键区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山丹县,依托其独特的资源条件,积极推动芦笋产业的繁荣,成功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山丹县近期致力于推进“薯草菜羊马”五大产业的发展,该县凭借其富含硒元素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对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实施了严格的控制。芦笋以其出色的抗旱特性,在当地节水农业领域树立了榜样。陈户镇党委书记李忠义指出,该地区过去并不适宜农业生产,但如今情况已发生显著转变。
2018年初,陈户镇岸头村的居民陈正安观察到芦笋具有耐旱的特性、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潜力。随后,他前往山东寻求专业指导,并与技术专家合作,对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在确认芦笋种植的可行性后,他租赁了200亩土地开展种植实验,并成立了合作社。陈正安表示,目前芦笋的流通渠道已无障碍,这一情况让他和家人均感到极为放心。
陈正安最初流转了200亩土地,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截至目前,陈户镇已成功建立了116座芦笋种植大棚。在陈正安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于芦笋种植,产业规模因此不断壮大,种植面积也在持续增长。
陈户镇实施了“党支部联合合作社与农户”的发展策略,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和运营。这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资源的集中使用和标准的统一,进而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这一举措为芦笋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陈正安的芦笋项目已初见成效。当地农民通过土地转租、参与工作或自主种植,成功拓展了收入来源。近年来,陈户镇的芦笋产业为周边地区创造了超过40个就业岗位,使得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0至10000元。据农户周东表示,产业园的工作强度适中,便于兼顾家庭,且收入稳定且可靠。
芦笋的根系生长旺盛,其在稳固沙土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自芦笋种植以来,原本荒芜的戈壁滩逐渐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山丹县成功开辟了一条既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够维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这一产业成就的显著性令人振奋,对于山丹县的芦笋产业而言,它在哪些领域具备潜力,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与变革,您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