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我国全国气温普遍高于往年同期,创下了自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气温。这一气温变化在多个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公众对未来气温变化趋势的关注度持续增强。
中国气象局于27日发布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5日,我国6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1.1℃,这一温度比去年同期高出0.9℃,且与2022年持平,二者均创下自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气温新纪录。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区域的气温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区域的气温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华北南部、黄淮地区以及新疆等地的气温上升幅度在2至4℃之间,尤其是新疆的平均气温,已经超过了同期历史最高水平。
全国102个气象站点所测得的每日最高气温普遍高于6月份的历史最高气温,具体而言,有17个站点的气温数值达到了40℃或更高,例如重庆潼南的气温达到了41.4℃,四川合江的气温为40.7℃等。而在新疆,6月份的平均气温上升至25.0℃,这一气温水平创下了该地区的历史最高记录。在四川省,气温均值上升至23.1摄氏度,而在山东省,这一数值进一步增至26.2摄氏度,两项记录均刷新了同期历史最高值,并共同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自6月22日开始,华北平原、陕西关中以及黄淮北部等区域气温明显上升,部分区域气温已超过35℃,甚至有地区气温达到了38至40℃的高点。然而,伴随云量和降水的变化,预计从27日开始,华北地区的高温状况将有所减轻。本次高温天气持续影响民众日常生活及户外运动,相关部门已发布高温警报,并向公众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指出,7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大致相当,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小幅上升;尤其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等地,气温普遍上升了1至2摄氏度。当月气温分布依然存在南北差异,且预计高温区域将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对农业生产和能源供应带来了新的挑战。
6月30日至7月5日,江南中东部及华南中东部等地将遭受高温侵袭,预计日最高气温将处于35至39摄氏度区间,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超过40摄氏度。在此高温时段,民众需实施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同时,相关部门需加强电力供应的保障工作。
在七月,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面临高温热浪的严重威胁,必须加强防暑和户外安全防护措施,以降低高温对民众健康的潜在影响。此外,还需关注高温可能导致的棉花、早稻等农作物产量下降的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夏季用电高峰期的能源储备和电力调度工作,旨在减轻高温天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面对这异常的气温条件,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以更有效地应对持续高温带来的挑战?我们诚挚地期待您的见解,热切欢迎您发表评论、为文章点赞,以及将其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