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 + 10”工程2025年度工作会议在广西百色靖西正式召开,这里汇聚了来自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还有各地生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以及保护区村民代表等众多人员。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工作的总结与规划,还恰逢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20周年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会议当天,与会人员首先深入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保护区,见证了该博物馆在过去20年里,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其中,民族文化保护并非简单的陈列展示,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他们走访了文化示范户,能看到绣球制作、民居建筑等非遗传承人正专注于手中的技艺。这些非遗传承人如同文化的守护者,坚守着民族传统技艺。这一过程中,与会人员与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切实感受了当地非遗独特魅力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会议转为室内的汇报与交流环节。广西民族博物馆率先汇报了相关工作情况,接着来自南丹、三江、靖西等10个市县生态博物馆代表依次上台,详细汇报了各馆2025年的工作情况。在专家和代表们热烈的交流中,许多关键议题被一一提出并深入探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是基础工作,通过这项工作,许多潜藏在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被发掘出来;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则强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生命力;社区文化共建倡导村民、专家和政府共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文旅融合开发更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 + 10”模式,会议给予了充分肯定。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以一座广西民族博物馆为核心,联合十个地方生态博物馆共同发展。在未来,这种模式还将更加深化。具体来说,要秉持“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参与”的原则。政府凭借其资源和行政能力,引领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方向;专家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村民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来。通过这三者的紧密合作,让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当地民众。
会议还提出要擦亮“广西模式”品牌,将品牌活动和生态博物馆深度融合。例如,可以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节,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同时,还要强化惠民实效,积极探索旅游带动可持续生计的路径。比如让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实现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 + 10”工程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清晰的道路。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前进的方向,对于推动这项事业迈向新的台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