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在农村,一家婚丧嫁娶那可是全村的大事,可谓是整个村庄劳动力和厨具总动员。农村社会本就亲连着亲,一家有事全村庄帮忙是一种最优合作方式。那时,村庄里办大事前后几天,男人们有分工各自忙碌,女人们同样有自己的安排。嫂子们拿着自家菜刀到主家帮忙,切菜、捶肉、洗碗、掌勺,各司其职。有位能干的嫂子指挥着大家忙上忙下、有条不紊。人们都不会偷懒,因为心里有盼头,想着自己家年底或许也有大事,得勤快些,免得被人看轻。
年少时,妈妈忙着给乡亲们掌勺,家里没人做饭,自己就跟着妈妈吃“百家饭”。记忆中,这种办大事的饭菜美味至极,品种繁多且烧得入味,尤其是那锅松软的红烧肉,到现在都让人难忘。
然而如今,农村办酒席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农村地区普遍采取全包模式,做宴席生意的老板连筷子、凳子都能准备好,主家只要付钱就行。此次回家奔丧,第一顿饭是简单客饭,三四桌人,几个锅仔,是厨师自己动手做的,简单却新鲜。自己因常年在外眷念家乡美食,吃起来十分开心,对第二天的“正席”充满期待。
但第二天正席全上齐时才发现,预制菜已经全面“攻占”农村宴席。宴席老板称桌数太多临时做来不及,其实根本原因是主家与宴席老板精算后的“合谋”。对于主家来说,婚丧礼金固定,亲友不会因饭菜口感好多包礼金,所以实惠又看得过去成了追求。以当地标准,下乡办宴席700到800块一桌,十个人。最终方式就是把预制菜加热端上来,甚至有的菜还没热透就上桌了。
自己有次在家乡所在县城大酒店参加档次很高的婚礼,也遭遇了预制菜。幸好平时回乡,在“懂行”亲友安排下能“避雷”,但面对各类宴席,已无力招架预制菜的“攻城掠地”。当预制菜越来越激起大家反感,也许会发生变化。预制菜侵蚀农村宴席,虽有其合理性,如操办便捷、成本可控,但也失去了过去那种热闹且充满烟火气的办席氛围,那种全村参与互相帮忙的场景逐渐远去,让人不禁怀念曾经的农村宴席时光。大家会觉得预制菜取代传统农村办席饭菜利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