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发射成为近期航天领域备受瞩目的事件,它作为该阶段的第4次货运补给任务,有着诸多引人关注的看点。
天舟九号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组批生产的第4艘货运飞船,其上行物资重量约为6.5吨。这比天舟八号提升了约500公斤,成为该阶段物资装载重量最高的货运飞船。这些物资,像航天员生活物资、锻炼装置和医监用品等,将全面保障航天员的在轨生活。
空间应用系统物资方面也有亮点。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宫永生介绍,天舟九号上行的空间应用系统物资总重量达到了776.5公斤,其中包括在空间站三舱开展科学实验相关的实验载荷、实验单元、实验样品及关键备品备件、应用消耗物资等,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航天服的改进也不容忽视。新一代飞天舱外服从制造到评估进行了系列工作。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尹锐表示,以飞行验证为基础,对以往款式进行了优化改进。并且开展了地面及在轨服装数据积累与寿命评估,在轨寿命从过去的“3年15次”提升为“4年20次”,能更好地满足航天员舱外活动需求。
航天食品同样有新的突破。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微介绍,经过持续攻关,天舟九号“货单”新增了菜肴类航天食品近30种,使航天食品总数达到190余种,飞行食谱周期也由7天延长到了10天。这不仅丰富了航天员的饮食选择,也有助于他们摄入更均衡的营养。
锻炼装置上,天舟九号特意上行了针对核心肌肉的锻炼装置。核心肌肉对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及运动能力维持,着陆返回后的恢复等都有重要作用。许志指出,该装置与其他锻炼装置组合使用,能对航天员全身各主要肌肉更精准防护,让锻炼更灵活便捷,提高肌肉萎缩防护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交会对接模式此次有了新变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蓉称,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在时间上优于传统的6.5小时模式。相较于2小时模式,它降低了对火箭入轨条件、测控精度等多方面的要求,还增强了任务可靠性。而且天舟九号任务是在新的轨道高度实施交会对接,该任务标志着我国在空间交会对接领域已形成一整套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
天舟九号还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中国空间站,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应浩提到,这将用于研究微重力等空间特殊环境对人血脑屏障和脑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理,有望为宇航员太空长期驻留与健康风险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大家觉得天舟九号这次的发射,哪个看点对你的吸引力最大?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让更多人了解我国航天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