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传出消息,从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三年的情况来看,已取得积极进展。后续教育部将持续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诸多举措值得期待。
202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工作。这一改革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致力于完善产教融合培养组织机制与制度体系,提高自主培养能力,推动工程教育整体范式变革。在培养体系方面,打破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教育部会同国务院国资委支持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了3批共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还支持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同时,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科研创造了条件。
制度建设上也有重要突破。教育部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还明确了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具体形式、流程标准。在这样的努力下,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实现高质量就业,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2%,其中留在本企就业的占29%,留在本领域其他企业的占42%,留企率合计71%。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称,下半年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据此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工学院,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同时,高质量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服务区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到2030年,教育部有更宏大的目标。要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学院在读研究生占全国工程硕博士在校生比例从目前的近4%提升至20%。培养范围也将从数万名专项试点工程硕博士逐步辐射数百万名工科本科生,引领工程教育变革。
为塑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教育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将引进国际顶尖工程科技人才参与工程硕博士教学指导,建立中外师生常态交流机制。还会在有条件的国家布局建设若干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出海”,加快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如果你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感兴趣,你觉得未来哪些方面的改革会带来最显著的成效?希望大家点赞并分享本文,一起关注这一重要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