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聚焦城市史与移民史研究的沙龙活动举行,本次沙龙设有“移民与欧洲城市空间的书写”“移民与东亚城市空间的重构”“移民与美国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以及“如何书写城市史与移民史”四个主题环节,多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在沙龙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的吕昭副教授切入历史层面,采用社会史视角去分析14 - 15世纪法国阿维尼翁城的情况。在当时的城市发展中,原有政治经济力量对城市空间有很明显的区隔 ,而移民借助兄弟会组织突破了这种区隔,这为研究移民和城市空间关系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案例。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黄肖昱,以亲身经历为基础,以2020年奥地利维也纳恐怖袭击为例深入探讨。这类事件体现出历史记忆在现代族群关系当中的影响,恐怖袭击背后是复杂的民族关系历史问题。
厦门大学的梁心助理教授选择上海作为案例,从思想史视角出发,解构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的认知悖论。上海在近代发展中城市内部有失业等问题,这使得人们对乡村产生了想象与向往,而且政治因素又强化了这种想象。在全球史大视角下,上海海关出版物体现出的近代公共知识流通与伊斯兰体系存在共性。
闽南师大的刘雨石讲师溯源到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社会史发展研究美国城市史学的形成,在社会科学化进程中 ,在20世纪60年代城市史学带有自我反思了。到80年代“新城市史”发展遭遇困境,又开始通过城市田野调查等在公众史学领域找新方向且提出“城市公众历史”概念,还分析这种城市公众史学在叙事方面与美国城市史学发展之间的独特联系。
之后讲到移民问题,其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趋势,可以通过美容院餐吧这类微观场所窥视到移民身份归属和群体凝聚力等。任慈老师举例说研究休斯敦吸引南亚移民、美国传统郊区化进程里少数族裔情况,以及加利福利亚的种族关系和城市空间分布情况,都是移民史和城市研究结合的典例。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赖国栋副教授用“能动性”和“现代化”总结三位学者发言。厦门大学的李莉教授就“如何书写城市史与移民史”进行总结,觉得学者们做到了研究的“划界”和“跨界 ”,把城市史研究边界拓宽,摆脱了单一国别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