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18时,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和安徽省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此次预警发布关乎全省民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预警显示,7月14日起,全省大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较高,15 - 16日风险高至局部极高,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北部及全省大部分地区将迎来高温天气,江北部分地区最高温能达37~39℃,局部超39℃。直到17 - 19日,全省高温天气才稍有缓解,大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降低。
面对高温天气,许多公众有“实际感受比预报温度更热” 的感觉,甚至有网友质疑气象部门故意压低数值,气象工作者对此作出解释。气象部门所测定的温度来自百叶箱中的温度计,这是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范进行操作的,将百叶箱设于草坪上,距地面1.5米且周边开阔无遮挡。但马路上1.5米高度处的温度受阳光直射等影响,比百叶箱中的温度高4℃到5℃,就出现路面温度很高但预报值低的情况。
同时,预报的气温和体感温度存在差异。气象观测的气温属于近地层大气环境温度,而体感温度受多重因素影响,像气压、风力、湿度等。当气温33℃左右且湿度80%时,人会感觉闷热易中暑。并且,不同人胖瘦不同、穿衣颜色有别、活动强度不同,甚至心情起伏都会让体感温度有所不同。
对于未来气象预报,专家表示会更贴合民众需求,比如不只是简单告知气温,也会预报体感温度,且要说明不同气温的差异及影响领域等。不久前国家层面也有动作,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及健康提示。与一般天气预报不同,这个预警划分为5个等级,是基于与高温相关疾病的风险分析得到的。民众可依照此等级,采取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饮水等措施,防范高温危害健康。
现在大家有更清晰气象科普知识了,那么,如果预报中有体感温度,对你做好高温防护帮助大吗?不妨留言分享看法、点赞并转发此文给身边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