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从海南昌江传来。中新网7月13日报道,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记录到1只黑腹蛇鹈,经海南省鸟类记录中心专家确认,这是海南省首次记录到该鸟种。这一发现,无疑为海南的生态记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黑腹蛇鹈,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它在中国极为罕见,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31年的福建,此后长达90年间,国内都再无该物种的记录。直至2021年,才在云南被监测到,而此次在海南昌江监测到的这一只,是国内仅有的少数记录之一。可以说,这次发现十分难得、极为珍贵。
发现这只黑腹蛇鹈的是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薛美丽。7月11日,她就目睹到黑腹蛇鹈展翅的身姿,7月12日又拍到其在树枝上休憩的画面。薛美丽认为,“稀客”黑腹蛇鹈的到来,是对湿地公园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作成效的间接肯定。
那黑腹蛇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它属于长颈水鸟,外形与鸬鹚近似。它的食物来源较为丰富,主要以鱼类为食,偶尔也会捕食昆虫、水生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其栖息环境偏好淡水湖泊与河流,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在红树林沼泽和潮汐河口地带,有散生树木、森林边缘或植被茂密岛屿的水域是黑腹蛇鹈的最爱。
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对众多鸟类而言,已然是一个理想的栖息地。早在此次发现黑腹蛇鹈之前,这里便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截至目前,公园总共记录了213种鸟类,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多达39种。
这次黑腹蛇鹈的现身,也反映出海南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多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湿地的基础建设,科学规划并管理湿地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理念,提高人们对鸟类和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在多方协同努力下,湿地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和健康,能够为宜居于此的众多鸟类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
未来,湿地公园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鸟类迁徙规律和栖息地需求的研究。依据研究成果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保护策略,持续优化湿地生态环境,以吸引更多珍稀鸟类的到来,让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鸟类的温馨家园、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那么,大家对黑腹蛇鹈还有哪些想了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并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