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教委具体指导和市科委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公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三项代表性成果,包括“师承万象”基础教育大模型、“北极星”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及案例集。这些成果为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注入了强大活力。
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教育公平、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此同时,还推动高校形成新的科研范式,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为教育变革带来广阔前景。
作为首批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之一,基础教育北京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平台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其携手推出的“师承万象”基础教育大模型,可是紧扣新课标知识体系的首个成果。它深入地理解新课标,能实现知识理解型智能解题、启发引导式智能答疑、情境创设型智能出题以及素养导向型教案生成等教育能力。目前该模型已经打包成一体化系统,正式在市教委的AI应用超市“上架”。像海淀、东城等区的60多所学校已经试用了这个系统。
另一项成果是大模型评测场“北极星”。为规范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多部门编制并发布团体标准《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大模型评测指标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工程研究中心和几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制出“北极星”评测场,并据此出台了一个非常适用于基础教育场景的评测标准。这个评测场突破了原来解题评测的界限,更多关注新课标希望看到的启发、素养和情境创设这些能力评估,在实际教学场景的评测里补了空白。
除了上述成果外,《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应用》蓝皮书及案例集也是北京市教委努力推动的重要工作成果。从2024年4月开始,北京市教委发起了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的试点,让北师大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负责指导、选案例和总结成果。最终双方合力编写的蓝皮书,还有一批与之配套典型案例呈现了北京市在此项探索中得到的宝贵经验,为更大范围内使用人工智能在教育上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具体实践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这三项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成果都跟基础教育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智能化,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在更好的数字环境中学习。在未来,相关机构还会继续深入研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同学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学习条件。大家觉得这些创新成果能对孩子们的教育有多大帮助?请在评论区交流,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