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热难耐的季节,及时关注当地最新预报预警信息至关重要,这样公众能合理调整出行时间,避开高温风险。高温不仅影响出行,还会威胁各类人群的健康,尤其是孕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户外作业人群。
一般公众应调整出行计划,减少室外活动。尽量不要在高温时段外出,像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就不合适。而且要避免跑步、爬山等剧烈活动,这些活动会让身体产热过多。如果在外感觉热,要及时到阴凉处纳凉休息。比如王大爷,有天中午出门散步,又没注意休息,结果就有点中暑了。
保持室内凉爽,关注身体状况也十分关键。可以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调节室内温度,空调温度要合理设置,一般设置在26 - 28℃较为适宜。而且,空调连续运行2 - 3小时后,建议开窗通风10 - 15分钟,促进空气流通,把室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去。在食物储存与处理上要生熟分开,防止细菌滋生,饭菜要充分加热才能吃。
慢性疾病患者必须做好预防。确保常用药物储备充足,要随时加强健康监测。比如糖尿病患者,每日建议饮用1500 - 2000ml温开水或淡茶,要小口慢饮。运动时间选在清晨或傍晚比较安全,如果外出运动要随身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胰岛素也要放在2 - 8℃的环境中避热存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温时段不要轻易外出,室内空调温度别过低,避免骤冷骤热,还要保持情绪稳定。有“三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用“中风120口诀”做初步判断,有问题及时拨打120就医。慢性呼吸疾病患者要避开高温时段,室内注意通风,有异常及时就医。过敏性疾病患者外出要做好物理防晒,不要用刺激性护肤品。
孕妇和老年人在高温时段不宜外出。要少量多次喝水,温开水最好。家里要适时通风,如果觉得热可以开空调或者风扇。张大妈夏天天一热就门窗紧闭,结果感觉特别闷,后来把窗户打开通风好多了。
儿童在高温时段也不宜外出,孩子的身体比较娇嫩,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他们的身体调节能力还不完善,长时间在高温环境很可能中暑。
户外作业人群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务必掌握中暑应急处置方式,作业时带上防暑用品,像遮阳帽、清凉油等,还要穿戴好防护装备。作业要定时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发现体温迅速升高到40℃以上,还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就可能是热射病,要赶紧把患者移到阴凉处,采取快速降温措施,之后赶紧送医院。
最后想问大家:在炎热的夏天,你们还有什么独特的防暑小妙招吗?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