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丘北县官寨乡秧革村委会向阳村的一间老屋之中,人们看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95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荣华正神情专注地为一把水竹纸伞仔细地刷上油墨。在他身旁,那些制伞工具悄无声息地伫立着,安静却又有力地见证着这门古老技艺在时光长河中的执着坚守。
水竹纸伞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朝的时候,它就已经融入到了民间百姓的生活之中。而张荣华家族与纸伞的不解之缘更如同一条绵延的纽带,已延续了300余年之久。从先祖毅然选择以制伞为职业开始,经过十几代人的不懈接力传承,一直到如今张荣华老人仍旧悉心守护着这项传统技艺。岁月的冲刷并没有使水竹纸伞的独特魅力褪色,相反,它愈发展现出一种历经时光沉淀的韵味。在2017年6月,丘北水竹纸伞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荣誉无疑是对这门技艺价值的高度认可。
一把水竹纸伞的问世,是匠心与时光的完美结晶。整个制作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从号竹、泡竹、水煮等前期准备工作起步,紧接着就是晒竹、刨竹、刻竹、钻孔等关键流程,再到拼架、穿线、裱伞、油伞等最后的定型工序,整整80余道纯手工工序,每一道都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大意。比如晒竹这一道工序,得完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必须根据天时来安排,只有在合适的天气里晾晒才能保证水竹的质量;裱伞则全凭制作者的手感,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油伞时更得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多涂也不能少抹,否则都可能影响到伞的最终品质。
在材料的选择上,张荣华也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要制成一把好的水竹纸伞,伞骨必须选取当地优质的水竹,而且还不是随便的水竹,仅仅挑选那些又长又直的水竹来进行劈制;伞柄则选用上好的松木,这种木材坚实耐用,能够保证伞的整体结构稳定;伞面会覆以优质的白棉纸,这种纸不仅绵韧耐撕,而且有着亮丽的光泽,使得每一把伞都呈现出独特的质感。
这些精美的水竹纸伞,对于壮族人来说早已经不仅仅是用来遮阳挡雨的普通工具,它就像一把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钥匙。它承载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原始记忆,那是关于祖辈们劳动与智慧的回忆;在壮族的婚嫁习俗中,水竹纸伞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吉祥信物。它像是一个文化符号,蕴含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如今,在张荣华老人矢志不渝的坚守与传承下,这门延续了百年的古老技艺正在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更多后来人所知所喜爱。它或许将会踏上另一段令人期待的时光旅程。请问你觉得张荣华老人的坚守是否是值得的?若你对此有看法,不妨评论互动,同时也欢迎分享本文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