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愈发引人深思,科幻文学领域尤其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独特之处,让人深思人类想象力、感知与技术控制之间的微妙关系。
宝树指出,在创作过程中,从创作初始的灵动观念,到借助艺术语言转化为有思想强度的表达,创作者需经历将观念落地为现实作品并被他者接纳的艺术实现过程。在技术日益嵌入创作的现实里,创作者要思考如何通过作品回应、调整重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尤其是在“异域时间”这种概念里,其与地理和物质世界脱钩的时间想象空间,让我们认识到不存在稳定中心叙事权力,是文化平等性的体现。它关联着人类对“异域”的认知扩展。
科幻文学叙事方面存在条易被忽视却重要的脉络,是从自然时间观到物理时间观的转化,这个转化与时间社会化进程、“异域时间”的发现紧密联系,这过程还带来不同的时间维度和视角变化。每一次跨时空跳转都让我们认知到各种新社会、文明宇宙可能是当下的未来镜像与希望之源。
宝树总结科幻时间性问题提到,掌控时间技术既导致生活异化,时间断裂破碎,提供了想象可能。这背后与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这一更深层分歧有关,即时间的理解应基于生活本位感知结构,还是转向技术本位的控制逻辑?这种分野意味着是保留人本思想去感受时间,还是倚仗技术精确管理时间。
从当下现实意义来看,技术冲击着人类想象力。对比过去,在信息缺乏时创作更多依靠人类自身想象力;现日常面对AI如Deepseek、Chatgpt所生成解答时,人类出现想象力危机。很多时候依靠这些语言模型而非个人深入构思。同时还需思考,艺术中那些没法用语言逻辑捕捉的部分,需通过身体与世界感知关系浮现形成感知宇宙学。这意味着艺术上抛开语言逻辑束缚,用身心真实感知塑造作品。感知宇宙学将时间褶皱变成历史与现实的异步同构。如观众通过具身参与艺术活动,实现身处当地参与遥远处漫游,这其实给观众带来当代艺术遍历游玩体验。
尽管宝树没给出完全确定预言和答案,但启发听众、引发多元讨论。未来科幻叙事或许倾向挖掘日常微小事件和感知细节的“科幻可能性”。这提醒我们在这个技术渗透各领域时代,能借助技术力量,又别被它掩埋个人想象力和感知力,你觉得人类能否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想象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