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于7月13日报道,在江西寻乌南桥镇高排村,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客家祠堂“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 ,正承担起乡村社会治理新任务,化身为村民调解纠纷、推动和谐的“和解客厅”。这一古老祠堂焕发出的新活力,很值得细细探究。
这座“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堪称赣南地区“九厅十八井”客家古建筑群体里留存较为完整的代表之一。过去,它有着坚固的壁垒。比如以糖灰塑造墙体的部分,被建造的很坚固;另外,一些瞭望口等位置,就是用于防御外患而修造。而如今,利用内部厅井相通以及走廊的建筑特征,非常有利于村民日常汇集聚集。可见,不同的时代里它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现代化进程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矛盾纠纷与融合共处问题。在此背景下,寻乌县政府带领民众在大夫第探索出了“客家矛盾客家调”这么一种颇具特色与实际调解成效的方式途径。县政府副县长吴九生详细阐释了该调解模式及方式方法。其中体现着浓浓的地域色彩与传统情感元素。当地践行着这句口谚“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因为祠堂空间庄严肃穆,并且存在祖宗的牌位,在这样的一种环境氛围之下,调解双方当事人讲话会更为谨慎更加愿意承担对应责任。并且,千年的客家传统等级名分观念在这里也会对矛盾双方的行为有约束作用。
为了让调解更有效率有效果,他们还非常用心地制定了一系列方法及后续沟通手段与方式途径。喝茶是此地刻到骨子里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即给双方来一杯茶,以此冷静情绪。在热茶袅袅中开启沟通桥梁建立互相信任关系,做到解决矛盾于“一茶之中” 还有如利用家族里年高有德之人所做的 “长者调”,即请有威望、办事客观的“叔公大伯”来进行评判;引用祖训家规的 “家训调” 这也体现着乡风民俗之中代代传承的经验做法;并且还设置了聘请专家法律人员支持的 “讲法调” 来辅助进行理性判断。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在当地纠纷调解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整个赣州市这样活用“客家文明” 推动现代乡村治理并非仅此一处。近些年以来,当地把诸多历史文化遗产重新利用起来,使它们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治理“前沿阵地”。就数量而言全市范围内已经有超过80处实践 “客家矛盾客家调” 工作开展的场地了。在新问题面前,用古老智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让这些沉睡在岁月里的老建筑“活起来”,它们不仅见证着历史传承过去记忆并且照亮乡村建设文明新曙光。那么大家觉得,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被应用到乡村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