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报道显示,截至7月12日世界遗产评审结果揭晓,除中国西夏陵外海外多个项目入选新的世界遗产。这些新鲜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各有特色。其中,“澳大利亚的穆鲁尤加文化景观”集中展现了珍贵的岩画艺术,让全球又多了一处感受古老艺术魅力的窗口。
在亚洲,“马来西亚森林研究院雪兰莪森林公园”成功入选颇具看点。它是全球历史最为古老且面积最大的再生热带雨林。自1926年起,这片土地原本因锡矿开采遭受严重破坏。在后续几十年的重建下,如今成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绿色宝库,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续写的奇迹篇章。
此次大会,也存在有建议“不予列入”的项目,例如“阿联酋法亚史前景观”,虽然具体落选原因暂未披露,但这样的情况实属让关注大会的人们有些好奇。
在教科文组织整体发展规划中,提升非洲世界遗产数量为重要工作。非洲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生态独特,然而其世界遗产的数量和关注度此前有待提升。自2018年始,已有15项撒哈拉以南非洲8个国家的新遗产成功进入《名录》。像是喀麦隆的“曼达拉山的迪吉比文化景观”,以分布在7个村庄的16处被当地称作Diy - Gid - Biy的考古遗迹为核心;马拉维“姆兰杰山文化景观”以雄伟磅礴的世界最大孤山之一姆兰杰山及其周边地区为主体。
教科文组织为此不仅重视遗产本身的保护,还开展诸多助力计划。2021年起,它与非洲世界遗产基金、ICCROM、ICOMOS 、IUCN等合作开展先驱性导师计划,精心培育来自46个国家的60位非洲遗产专业人员(男女各30人),打造起广泛的地方遗产专家网络,为非洲国家的遗产申报添砖加瓦。
除了新增遗产项目等亮点,此次大会决定3处遗产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马达加斯加的阿钦安阿纳雨林2007年凭借生物多样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埃及的阿布米那作为基督教修道主义摇篮1979年入选,后因农田灌溉与建筑坍塌致水位问题于2001年列入“濒危”,此次成功“脱险”;利比亚的加达梅斯古镇1986年入列,2016年受冲突等影响成为“濒危”遗产,现在也脱离危机名单。正如奥德蕾·阿祖莱所说,遗产地脱离“濒危”,对相关各方及全人类共同遗产而言是项卓越成就。自2021年以来,已有多块受濒危困扰的遗产逐步重返安全境地,彰显全球在遗产保护领域的持续努力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