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学与文化研究领域,沙畹的《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以及法国汉学相关研究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影响力。
汉学以往多被视为历史学,但它在研究他者学问时一开始就带有比较因素,具备社会学特征。沙畹的《泰山》是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泰山的著作,尽管沙畹并非首位研究泰山的汉学家,此前的研究多具游记性质。此后汉学界相关作品寥寥,直到1990年代,海内外学界对山岳研究产生兴趣,圣山研究才成为显学。
沙畹生活时代的汉学,关注新发现的史料、中国内部民族冲突及中国与其他亚洲政权的冲突。鲁惟一、夏含夷在《剑桥中国古代史》序言中高度肯定《泰山》,称其为汉学研究“第一项伟大的原创性成就”。《泰山》启发了两类研究进路,以民俗研究为中心、用民族志方式搜集材料的韩书瑞研究和典型例子罗柏松对南岳的研究,都受沙畹宗教地理学研究路径启发。
研讨班以法国汉学为例,对学术汉学奠基性阶段进行反思性回顾,并审视早期法国汉学表现,分析背后的知识与权力关系。当时,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学者成了汉学家的对话者。对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中国同学来说,“中国”兼具多重属性,杜杰庸认为里昂档案能展现中国学者与法国学术界的交往情况。
在对法国汉学译介贡献方面,冯承钧贡献大却非学术界主流,这一问题研究不足。相比之下,杨堃从事人类学研究,难以追随法国汉学路径。章可副教授提到法国汉学与英国汉学等他国汉学的关系,沙畹来华时与日本、英国汉学家有来往。巫能昌副教授则在学术史信息补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沙畹的《泰山》开辟汉学研究新道路,还是研讨班对法国汉学的反思与研究,以及不同学者在这一领域各自的贡献与探讨,都展现出汉学研究尤其是法国汉学研究的丰富脉络。我们不禁好奇,未来汉学研究在多学科、多文化交流碰撞下,还会有怎样新的突破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