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在海洋领域引发关注的消息从海南传来。中新网三亚7月12日消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透露,由该校徐云升教授团队负责的“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它是全国首个教学科研型海洋牧场,开创了高校主导海洋牧场建设的全新模式。
该项目的整体计划意义深远,旨在打造一个集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牧场平台。具体而言,它要成为多学科产学研融合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为海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真实训练场地;同时要为深海研究和生态研究等提供有力的数据和科学参考;还要推动海洋牧场能源升级。
先从项目的实施地点和规模来说,该项目实施地点位于东罗岛附近海域,用海面积达到了70.2044公顷,由1503座人工鱼礁构筑而成。经过验收的数据显示,鱼礁区生物附着情况显著,鱼群聚集活跃,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这表明整个项目在海洋生态方面有着良好的开端,对海洋生态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首创国内海洋牧场“新型水流能供电系统”。传统岸电铺设成本高,太阳能供电又不稳定,而新型水流能供电系统攻克了很多难关,比如海洋腐蚀、生物附着和受恶劣天气影响大等问题。它能够将海流动能转化为稳定电力,而且经过一年半的运行验证,有着众多显著优势。像是抗台风能力强、维护频率低、环境适应性好、长期成本低等。目前,徐云升团队还在持续优化这个系统,对防生物附着、深水安装及供电系统大型化等技术进行提升,为未来规模化应用扎实基础。
从其功能和作用上看,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了综合性平台。一方面,它为海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训练场所。学生们能够在这个真实的海洋牧场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学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海洋牧场在运行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将为深海研究奠定基础,这些数据对于科学家深入了解海洋深处的奥秘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其水流能技术为全国海洋牧场能源升级提供了范本,6类鱼礁效果评估也为不同专业的人员开展相关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之,这个项目在人才培养、科研和实践应用等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那么这个项目未来在全国的推广前景究竟会如何?诚邀大家点赞和分享本文,参与评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