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广丰区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有序推进,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充分展现了这次普查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此次普查工作全面聚焦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保存状况,努力做好摸排登记工作。为大力提高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重视,还采用多途径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理念和知识。线上通过发布四普专题公众号进行宣传引导,线下举办流动宣传活动扩大影响,这样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凝聚文物保护社会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广丰区的四普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下,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新发现线索被征集而来。截至目前,先后接到公众提供的有效新发现线索累计20余条。
其中,“百岁亭”线索的发现意义非凡。2025年3月初,广丰区本地知名书法家、原上饶师范学院教授王维汉,主动向广丰区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提供了百岁亭等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经了解,百岁亭位于广丰区横山镇山头村。村里的人群自小对其熟悉,但长久以来没人知晓它的来历。在王维汉老师研究王氏宗谱后,真相浮出水面。民国十六年 ,此地乡绅王如纶先生饱读诗书且家世显赫,在母亲吴氏乐享百岁大寿时,为表敬意与庆贺而建此亭并造福乡里。此事还特别呈请北洋政府并获批准,当年成为了当地的一段历史佳话。
3月中旬,广丰区普查队员赶到横山镇山头村进行实地调查。这座百岁亭是一座供村民往来歇息避雨的路亭。其南北朝向,长7米、宽5.5米,占地面积接近40平方米。亭的外部是夯土封火墙,内部采用木结构。它双向对称砌有红麻石拱门,南向拱门顶嵌有题写“百岁亭”三字的方形石碑,北向则为“期颐门”三字。而且,路亭内部木架梁柱上不但题写了民国十六年的建造纪年,还记录下了石匠、木匠名字,是研究民国时期广丰地方建筑及乡风民俗的珍贵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在当天的实地调查现场,曾担任领导职务的退休同志王建华也参与其中。作为一名退休领导干部,他对家乡的文物保护事业格外关注。当他看到百岁亭存在屋顶漏水、檩条朽烂等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以个人名义捐款3000元用于修复,不仅体现了个人对文物保护的担当,更如延续历史般续写了百岁亭造福百姓的佳话。广丰区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然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呈现出一幅蓬勃的画卷,众多像“百岁亭” 这样有意义的文物被发现与保护,让人们期待此项工作为当地历史文化发掘与传承带来更为深厚的成果。
在你看来,广丰区这次四普工作中哪个发现最吸引你,快来评论说说看法并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