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交账号“碰瓷”现象泛滥成灾,尤以美妆类社交领域为甚。知名博主“××美妆课堂”坐拥230万粉丝,然而在平台通过关键词检索,竟会跳出数十个与之名称高度相似的账号,给用户和原博主带来极大困扰。
“××美妆小助手”凭借8.7万粉丝量长期位于美妆类账号推荐榜前列。许多粉丝误认它为“××美妆课堂”账号,在评论区留下“终于找到正品账号”的话语。这些仿冒账号手法恶劣,先搬运原博主往期视频,再精心剪辑,规避平台查重机制,让粉丝误以为是原博主“小号”或“合作账号”,进而以各种活动为诱饵,诱导用户掉入陷阱。小冉就是上当受骗者,添加仿冒账号后,收到“明星社交账号被恶意泄露,已报警处理”信息,被要求添加“负责警官”详谈。小冉添加“警官”后,被此人以“配合调查洗清嫌疑”为由,指导通过外婆手机银行多次转账,损失惨重。
如今,AI技术被滥用,“碰瓷”社交账号进入了“高精度造假”阶段。有账号名称和简介标榜“专家严选”,视频还穿插“院士工作照”“学术会议发言片段”等素材增加可信度。如此虚假宣传蛊惑人心,许多人信以为真,通过视频下方链接购买产品。
社交账号“碰瓷”问题引发法律专家关注。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姜孝贤指出:社交账号“碰瓷”核心是身份混淆扰乱市场识别秩序,即使未完全复制原标识,只要可能让用户瞬间混淆,就构成“引人误认”。这种混淆的判定无需实际交易,关键在于侵权账号不当行为,例如引导粉丝留言、伪装参与热点事件或使用名人关键词来吸流量。如果仿冒账号发布内容影响原博主声誉,可能构成名誉权侵犯;若出现导致违法信息广泛传播等严重情节,还会涉嫌构成“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对于“碰瓷”账号乱象治理,网络平台履行监管责任十分重要。平台应及时对疑似仿冒账号采取限流、下架等措施。平台优化推荐算法也极为必要,避免高仿账号混入信息流。不过目前一些人用AI合成名人形象、声音“碰瓷”,内容仿真度高,常规手段很难识别和取证。司法实践里,权利人需查找资料证明AI生成内容来源及侵权行为,过程耗时长、成本高。并且AI技术匿名性和去中心化使侵权行为追踪溯源困难加大。
因此平台需另辟途径,开发专门AI识别系统,检测仿冒账号、虚假内容和恶意营销等行为以提高识别效率;也可引入水印、数字签名等技术标明AI识别内容,防止AI技术被滥用,从技术层面有效打击账号“碰瓷”行为,维护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面对千篇一律的“碰瓷”账号,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经历,大家快来分享一下。若觉得文章有用,给这个视频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