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生艺术”命名被提出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场极具意义的展览于7月1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它就是“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共同策划,致力于回顾“原生艺术”的发展。
“原生艺术”指的是游离于传统艺术世界之外,由自学而成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策展人之一、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长莎拉·隆巴迪认为,原生艺术创作者的创作为本人存在,是为了回应自身创造性冲动或内在需求。
这次展览规模宏大,是国内迄今为止关于原生艺术发展历程研究展中规模最大的。它汇集了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49位艺术家的233件藏品,还有4位中国自学艺术家的作品。同时,结合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76年创建以来的重要文献、档案与影像等资料,全方位呈现“原生艺术”的魅力。
展览中的重要看点不少。在“人物形象”板块,瑞士原生艺术中重要女性艺术代表阿洛伊丝·科巴兹的作品得以呈现。除了一些最初启迪过让·杜布菲的创作者外,还有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成立近五十年以来发掘的户次公正、达武德·库查基、朱迪思·斯科特等原生艺术家的作品。
欣赏展览时,寻找杜布菲的收藏印记也是有趣的事,是一种触碰历史的方式。而展览设立的特别展示区域,是为了纪念“原生艺术”概念提出者让·杜布菲。
这两家分别在当代艺术和原生艺术领域深耕的机构,拿出馆藏的郭凤怡作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回顾“原生艺术”发展,看那些“无名”作者和作品,能触发对人性、语言未形成时的样态以及艺术未来的思考和感知。
想当年,某人正是在一次旅途中首次接触到像阿道夫·沃尔夫利这样的原生艺术创作者。
“原生艺术”之所以独特,在于创作者游离于传统艺术的框架外,出于自己内心冲动和需求去创作。此次展览让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历经八十多年发展的“原生艺术”,感受那些“无名”作者作品背后的独特灵魂。大家不妨去看看这个既有着历史积淀又能展望未来的艺术展览,感受一下这无羁之境中别样的艺术魅力。对于这样一场跨时代、跨地域的“原生艺术”展览,你是否也心动想去一探究竟?心动的话不妨点赞、分享本文,还能在评论区讨论你对“原生艺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