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四川绵阳平武县平通羌族乡的青梅就迎来了丰收季。7月11日上午,在平通羌族乡桅杆村的印象梅林里,只见枝头挂满了圆溜溜的青梅,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果香。
平通羌族乡气候环境优越,很是适合青梅生长,青梅产业也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桅杆村就有超万亩青梅,全乡的青梅种植面积则突破了2.3万亩,全年能产出过万吨的鲜果,综合产值过亿元。可过去这里青梅的运输,一直采用“人力+车辆”的传统模式——果农把采摘的青梅背到乡村公路上装车运走。
为了改变过去低效且耗费人力的运输状况,今年,平通羌族乡投资了村集体资金300余万元,建成一条9公里的“梅林轻轨”,这叫做山地单轨运输机,是当地今年新建的青梅轨道运输系统。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运输机采取滚轮齿条式驱动,牵引载物台单轨行进,单车最大能承载大约300公斤货物。它还有能在狭窄空间穿行的长处,可以在不破坏原来的果园基础的前提下,在岩石、沙地等多种地质上架设轨道,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平通羌族乡桅杆村 轨道运输系统让果农受益明显,种植户蒋正明及3名果农在采摘青梅时,把青梅装筐后,直接放在梅林中的轨道滑车上面,只需轻触按钮,满筐的青梅就能沿着轨道平稳地滑到集运点。蒋正明表示,使用这个系统后,今年摘果的效率比往年提高了将近一倍,人工成本也减少了很多。村民柳笑芬也说,以前背几十斤的梅子下山很辛苦,现在轻松多了。目前桅杆村已经安装8条单轨运输线路,能够覆盖90%的山地果园。运用新系统后,青梅从采摘到运下山的时间从原来的平均半小时以上,缩短到了现在的不到10分钟。
除了在运输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平通羌族乡在果梅加工方面也有了新技术。在平通羌族乡新园村羌山果梅加工厂内,新安装的两台银色电炕设备在高速运转。工人介绍,使用这个能准确控制温度的新技术,加工青梅制成的乌梅,时间从过去的4天缩短到48小时,加工时间减少了一半,单次能处理400斤,还能兼容厚朴、黄连等中药材加工。电炕工艺还保留了乌梅的风味和营养物质,产品品质得到了很多客商的认可。与此同时,当地与西华大学合作研发梅蜜食品,之后还会引入企业建设青梅酒生产线,进一步拓展青梅产品。
平通羌族乡通过不断升级青梅产业的运输和加工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小小的青梅,正实实在在地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大家说,这青梅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以后的日子也有盼头!你觉得平通羌族乡这种青梅产业的发展模式,未来前景如何? 大家快来评论区说说并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