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重要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国家卫健委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组织专家评估后认为,该技术尚处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与禁忌证不明确,安全性与有效性也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一名有着丰富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经验的神经内科专家徐群表示,国家卫健委的这个通知体现了对这项新技术科学且谨慎的态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庞大,治疗需求旺盛,所以受关注的人群众多。近20年,阿尔茨海默病就诊人群呈倍数增长。徐群回忆,2005年他的门诊中,就诊患者不到10个,常常是等待患者上门,而如今门诊一号难求,一个门诊看三四十个病人是常事。
随着医学发展与技术进步,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测技术已今非昔比。过去,医生可能依靠量表诊断病情,现在则借助精准检测,主要依靠中枢标志物检测,包括脑脊液和影像学表层检测。通过PET显像观察β - 淀粉样蛋白沉积或tau蛋白缠结等情况,并结合症状诊断病情。
徐群强调,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若能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好;若发现晚,有效的治疗方式就不多了。单抗药物的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治疗方面有了临床证据,目前这类药物已在国内获批上市,主要针对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即AD临床分期中的第3期和第4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患者常见近记忆力下降、记忆减退加重等症状,比如刚说过的话就忘、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是方向感变差、出门迷路。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和诊断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在临床前期或早期,通过 cognitive screening(认知筛查)确诊的患者仅占10.06%,超过半数首次确诊的患者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工具。
好消息是,仁济医院专家团队基于数万名体检人群数据,研发出“基于MemTrax认知障碍规模化筛查技术”,并于2025年6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使用该技术可让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窗口提前5 - 10年。如果筛查结果处于人群参考下限的3% - 10%,表明属于认知障碍高危人群,建议主动进行脑健康管理;如果低于人群参考下限3%,或人群百分位数水平持续下降,则为认知障碍患病群体,需到记忆门诊评估并进行积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