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11日消息,当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北京召开了一场以“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特别提醒公众,在暑期这个旅游出行高峰时段,一定要重视高温健康风险的预警以及健康提示,并且要做好出行时的健康防护。
近日,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最高等级的健康气象服务,即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它能为公众带来精细化、多样化且高质量的健康气象服务。简单来说,咱们可以通过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图上的颜色来识别高温健康风险等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共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当预警图上出现黄色、橙色和红色时,就分别代表着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所以一旦看到这些颜色就得格外警惕,并且切实做好健康防护。
接着,再说说不同高温健康风险等级对应的人群健康防护措施。当黄色预警出现的时候,一般人群就要注意保持室内凉爽,尽量减少户外的剧烈活动。比如说一些喜欢晨跑或者夜间户外锻炼的朋友,这个时候可能就要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运动计划了。而当橙色预警拉响时,重点人群就得避免外出,如果真有需要出门的情况,也一定要有人陪同。这里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旦到了红色预警级别,对于户外工作人员而言,就得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并且使用好防暑降温用品。倘若在作业过程中出现了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作业,如果情况严重则需要及时就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高温天气在户外劳作的场景,如果不注意防护,一旦中暑晕倒,后果不堪设想。
暑期向来是旅游旺季,很多人都会选择出门游玩。潘力军提醒大家,如要前往气温较高的地区旅行,有以下三点事项需要注意。首先是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大家得密切关注目的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同时提前筹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和药品,像防晒霜、口罩、雨具和防暑药品等都必不可少。要是打算到境外旅游,还要查询目的地国家的健康提示,提前了解是否需要接种相应的疫苗,以免到了当地因为身体不适应或者感染疾病而影响旅行体验。其次,旅行期间要严防“病从口入”。就餐之前要认真做好手卫生,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咱们生活中有很多便捷的洗手液等清洁用品,随身携带并且使用就可以。在就餐的时候,最好使用公筷,提倡分餐制,同时减少摄入生冷食物,像路边摊的凉拌菜、没有煮熟的海鲜等就要谨慎选择,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坚决不吃过期和变质的食物。最后,外出活动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选择穿着舒适、透气、适合活动的衣服很有必要,太过于紧身或者宽松得不得体的衣物可能会影响到运动效果甚至造成意外伤害。再者,做好防晒也是关键,千万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还可以喷洒驱蚊液来减少蚊虫叮咬,毕竟在炎热夏天蚊虫活跃,被叮咬后不仅会瘙痒难受,还可能会传染一些疾病。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暑期出行时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没有做好健康防护而出现的糟心事?不妨点个赞分享本文,在评论区交流交流!